专题6第2讲一、选择题1“.《邓小平年谱》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答案]A[解析]“”绝非偶然即指必然,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D项的叙述不正确。B、C项都是从属于A项的内容。2.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提高,A项说法正确;由于经济落后,物资供应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B、C两项说法正确;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中,只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挫折,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某同学利用1950年、1954年中国阶级成分及土地占有一览表开展研究性学习。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起社会主义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答案]A[解析]通过对比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贫农、中农的人口和土地比重增加,富农、地主的人口和土地比重显著减少,依据表中的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土地改革的结果。4.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抗美援朝胜利C“”.左倾错误影响D.三大改造完成[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大跃进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5.(·新课标·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八字方针。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B、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6.(·全国卷·17)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八字方针。解答本题注意时间1960~1965年。1960年为了纠正大跃进的失误,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着重调整工农业的比例失调问题,因此图中工业生产的变化主要是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故正确的答案是A项。7.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④城乡差别逐步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购物凭票证说明了我国当时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①②③说法均正确,票证的流行无法体现城乡差别的扩大,④说法错误。8.(·福建·20)指出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从图中看出中国进出口开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