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说课人:崔亚男•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五、说教学过程设计一、说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第八组以“异国风情”为单元主题,本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本课作者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四十五年前在德国留学时就曾深切感受德国人爱花养花之奇特,四十五年后再度去德国,见此景依旧,有感而发,作下此文。二、说学情•1.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但是,学生辨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3.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情达意。但是,在透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方面,仍需要教师点拨引导。三、说教学目标(一)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并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的意思。(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三)了解文中介绍的德国奇丽的街头花景以及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并体会作者将景物、风情和人一起写的妙处。(四)积累文中优美语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德国奇丽的街头花景和德国奇特的风情文化,体会作者将景物、风情和人在一起写的妙处。•难点:体会作者在看到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丽的街头花景后发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五、说教学过程设计(两课时进行)•课堂导入•检查预习•讲读•总结(一)课堂导入•1.单元目标导入:学习单元导语,导入本课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本单元学习要求)•2.老师出示德国街上家家户户窗子外的花景。(旨在让学生对本课描述的德国风情有初步感受)•3.介绍本文作者季羡林及文章写作背景,导入本课作者所介绍的德国的风情文化。(二)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生词: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注意:脊梁(liang)莞:莞(wǎn)尔一笑东莞(guǎn)2.写易错字:脊簇姹嫣暇3.交流四字词语的意思: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三)讲读(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手法•理解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自由读、接读,了解文章内容)•2.默读课文,找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老师可提示:面对眼前的景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3.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的意思。(奇丽:奇特美丽,多形容自然风光。奇特:表示不寻常的特别的,非常罕见的,令人惊奇的行为。)•4.什么样的景色奇丽?什么样的行为又让作者感到奇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奇丽:“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奇特:“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解);“变化是有的,(理解)……都开满了鲜花”。(引导学生理解句段,有感情地朗读优美句子,体会作者感受。)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学习写作手法•1.在第三自然段既写了奇丽的景色,又写了作者奇特的感受。既写景又写人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分析完好处,齐读,布置课下背诵。)•2.像第三自然段的写作手法,在其他段落有吗?试着找出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妙处。(四)总结•1.总结课文,回顾课题:学了本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别人”在文中又是指的谁呢?•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以此为课题,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呼应,德国四五十年前后不变的奇特的民族风情也正体现了这个道理。•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结束本课)板书: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情景交融,寓理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