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我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时刻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互相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实例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在代数式课时教学中,我举了一个例子,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现在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学生不难作出回答,但当问及如何用数学式来表示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着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我及时切入了新课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代数”。又例如,在学习“分类”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小袋里准备了一些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再例如,学习“图形的旋转”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以此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生活化”。2、让数学回归生活。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的条件是: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并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真正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二、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是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课本让学生自己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