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生评价凤翔县东关逸夫小学蒲晓皓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还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比较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从而真正发挥现代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改进的教育功能;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潜能和身心得到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一、立足平时,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的情感、态度、品质、意志。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以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稳步的发展。我经常利用课堂中有利的时机或在作业本中进行评价,评价可以多种方法,一般有三种:⑴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提出探究的设想或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进展或与众不同时,应及时加以鼓励性的评价。如:在学习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后,有些学生在课堂就小声的问起:“以后学到分数时,可能也是这样的运算顺序吧?”这时应立刻给予评价,让他能大声的说出来。⑵期望性评价:心理学说:教师的期望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会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学生作业或考试中有进步时,我就在作业中写到:教师很高兴看到你进步,也相信你!老师期待着你会更上一层楼!⑶延迟性评价:适当的延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延迟是指时间上的延迟,也是指评价学生的辨证的、以激励为主的看法,或是指不直接的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我判断。评价应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评价要使每位学生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二、突出主体,恰当评价双基评价应是个交流的过程,教师必须乐于“听取学生”,只有在和学生相互交流中进行大胆的猜测、假使或推断,才能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改进学和教,促进每位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我们主要采取四个结合进行:(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2)、笔试、口试、面试、实践相结合;(3)、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4)、随机评价与定时评价相结合。尤其要突出考试方式多样化,由单一的笔试,改为笔试、口试、面试、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等形式相结合,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数学素养。三、针对问题,注重学生之间差异课堂评价要体现科学性、客观性,更要具备可操作性。既要有利于“学”,又要有利于“教”,使学生、教师的评价有据可依,容易操作。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认知方式、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运用评价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一句“你很勇敢”用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与用于性格活泼的学生,效果肯定不同的。此外,评价时还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低年级学生我们以教师的评价为主,而对中高年级学生,则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选择合适评价时机,巧“评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脑手结合、讨论、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以及电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当评价,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个个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在游戏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充满趣味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