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体系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探索摘要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有高尚道德品质、有创新精神和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目标,而这与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学科息息相关。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构建面向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新体系,专家学者经过深入地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课堂教学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本文是笔者针对研究结果,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粗浅的解决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创新精神;改革方法第一章关键问题:转变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真正地让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找准关键问题——转变教学观念。作为教师,必须改变原本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真模式。当今社会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的深化改革,将素质教育、创新思维深入推行到课堂当中是教师的任务,教学方法更应该与时俱进。在此试图以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为依据,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与思考,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下列一些问题:(1)缺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一味传授知识;即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2)“一言堂”模式严重,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休地位;即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3)固守“一刀切”、“齐步走”教法,忽视因材施教;即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4)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不能联系实际;即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首先,课程改革从始至终都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如果离开了课堂,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那么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第二,教学改革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由于教学活动的传统有着极大的惯性,尤其是数理学科,原因首先是学科教学体系已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广大教师已是轻车熟路。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程度就不言而喻。第三,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脱节的问题对于从事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因为疏于实证性研究,未能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些学校盲目引进国外的一些课堂教学的成果,但是因为本土化程度不够,缺乏亲切感,距离一线教师较远,多样化的方法难于在教学实践中扎根,在操作层面上也缺少提供教师借鉴的具体方法。第二章解决策略:深化课堂改革方法要具体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这一点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更应该看学生有无进步。因此,应首先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学生和活生生的课堂,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第一,发挥教材的客观作用,结合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只有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具体化,同时也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历练与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设计以下教学程序:①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