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第一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重点是认识陆地表面不同的淡水水体类型和淡水生物,学会初步区分这些水体类型,借助建立模型初步理解陆地水体形成的充要条件。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第一层:观察和描述身边常见淡水水体,了解地表常见水体类型与区别。可以适当介绍水体分类方式,比如:水多水少,天然人工,静态动态等。第二层:造出河流或湖泊的模型,形成更多关于河流和湖泊的感性认识。第三层:观察图片等,认识生活在河流和湖泊各处的淡水生物,培养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河流和湖泊,但河水、湖水究竟来自于哪里他们并不清楚,很少有学生会思考河流、湖泊与地形地势的关系。通过借助沙盘模型等体验河流与湖泊的形成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地球水圈的概念。另外学生对天生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比较感兴趣,最后的吸引点河流湖泊中的淡水生物,又可以抓住学生并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为后面学习珍惜水资源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的学习活动,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及区别。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水的来源和它们的地形特点3.能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教学重点】认识陆地表面不同的淡水水体类型和淡水生物【教学难点】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河流与湖泊模型设计图纸、记号笔、抹布、河流与湖泊模型制作材料(油泥和塑料盆);洒水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在开始新课之前,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如皋美景(课件出示:龙游湖和护城河美景)(学生欣赏图片)2.师:我们的家乡因水而更加秀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世界,去探索一下河流与湖泊吧!(板书课题:河流与湖泊)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观察和描述常见水体过渡:同学们,我们国家河流和湖泊众多,它们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水产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除了河流和湖泊,还有哪些水体类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一。活动一:观察和描述水体观看图片和视频,在小组内讨论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主要特点,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图一。1•出示活动一,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活动要求。)2.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来观看图片,然后讨论完成活动手册。(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完成活动手册。)3.师:请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小组发现了哪些水体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提炼板书: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海洋。河流的河道比较长、从上往下流;湖泊面积很大,水流不明显;水库有大有小,有深有浅,都有一道坝等等。)4.师总结:水体的类型和特征,并介绍其他分类的方式和结果。如: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活动二:建立模型,探究原因过渡:看来大家已经认识了不同的水体类型,而且还能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更有趣的小实验,建立河流和湖泊模型,更形象地观察,看看它们的特征。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二。活动二:建立模型,探究原因1.阅读书本P37,了解“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活动过程。2.小组分工合作,设计一个不平整的地形。3.进行模拟降水,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1.出示活动二,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活动要求?(学生读要求)2.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不平整的地形,造好之后统一降水测试。(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学生组内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利用油泥在塑料盆里塑造不平整的地形3.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模型?(一组学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