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07—2008学年度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吝啬萧瑟赦免敷衍塞责B.菲薄绯闻诽谤匪夷所思C.晤谈船坞兀自心无旁骛D.承袭晨曦宸翰唇亡齿寒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浏览前倨后躬真知灼见大辩若讷,大巧若拙B.拄杖夸夸其谈既往不咎避其锐气,击其惰归C.震撼要言不烦省吃俭用不经一世,不长一智D.嘉宾柳暗花明恢复原气鹬蚌相争,渔人得利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然而却有不少人在利益的下,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严重破坏生态平衡。(2)“思路趋向”,是指在创作意向或主题之下,作品所体现的作家的思维路径。(3)如果说我们的法律制度不是为大多数人谋利,而是为一些人服务的工具,这样的法治不仅不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会成为约束大多数人的工具。A.驱动约束反而B.驱动制约反而C.驱逐约束而且D.驱逐制约而且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即使是读闲书,看到精妙处,还会忍不住拍案叫绝。B.五十年代以后,沈从文先生潜心于文物研究,淡泊自守,灯红酒绿之地绝不涉足。C.每当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生肖文化就会风行一时,这与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心理是分不开的。D.人们只有吃饭才能生存,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诚然是牢不可破的道理。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今年抗击雪灾冻灾的战斗中,一些向来为舆论所抨击的垄断行业及其从业者却表现出了高贵的责任感和令人感动的职业品质。B.2007年以来,为恢复高考三十周年而作的回忆文章不断见诸于报端,这些文章常使人读后慨叹不已。C.在欧洲,玉米不仅为地主、放债者、土地领主和新的中产阶级带来了财富,也成为穷人的食品。D.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要告诉学生懂得尊重劳动者,帮助学生向职业角色转变的观念。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出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2/8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则更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如气虚、烦躁等等,反映在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