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情景导学(3分钟)1、记得咱们班的学生学唱《冰雪奇缘》,大家通过歌声和舞蹈,让老师感受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再来欣赏世界著名的《月光曲》。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月光曲的创作离不开盲姑娘兄妹俩。你能说说原因吗?是的,茅屋中传来的琴声,使贝多芬内心被触动了;兄妹俩的谈话,让贝多芬感受到了他们的手足情深;盲姑娘真诚而又激动的话语,让贝多芬明白自己又多了一个知音。触景生情,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探究促学(20分钟)一、探究环境因素除了盲姑娘兄妹俩外,我以为贝多芬创作出了世界名曲《月光曲》还有另外的原因,你们找到了吗1、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①既然是《月光曲》,我们想它应该和什么有关呢?用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3、品析“清幽”“清幽”的意思是“秀丽而幽静”①课前老师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1、隐藏,不公开的2、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3、沉静而安闲4、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5、古地名,大致相当于今中国河北省、辽宁省南部一带)②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③“清幽”,④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会给人这样的感受呢?4、小结: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二、赏析《月光曲》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为我们描述了《月光曲》?(9自然段)1、初读《月光曲》,以读促思①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男生读)②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全班读)③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女生读)2、小组讨论,以读促悟①所有美好的音乐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我们也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和想象中感受出贝多芬的情感以及音乐的节奏。②小组讨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应该会有怎样的音乐节奏使兄妹俩产生如此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呢?3、集体交流,绘出三幅图老师小结一下①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三幅《月光曲》图(出示幻灯月光图三幅)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4小结: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演练固学(2分钟)一、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①舒缓悠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②起伏跳跃:“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③激烈高昂:“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2、小结: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