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通用3篇)《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今日教学的内容是《十几减8、7》。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学得较好,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因此学习十几减8,7比较轻松。本课练习中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计算寓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将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进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舞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本节课的.算法沟通中,大多数人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来完成十几减8、7的口算,而且一部分同学对不同的题目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会根据题目来选择相对简单的或者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当被减数小于15时,大多数学生用想加算减,因为他们对加法比较熟悉,而被减数大于15时,选择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我觉得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教学“试一试”15—7,13—7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十几减9的经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独立学习十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减7的计算方法,充分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舞算法多样化,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通过摆小棒,探究计算方法,通过沟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算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逐步培育学生发表意见和表述思路的能力。《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沟通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喧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日的学习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综上所述,课堂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学生对于加法还是不算熟练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所以效果不怎么好;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习,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