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简介及核算方法2018年6月碳市场建设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成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六氟化硫(SF6)。地球为什么会变暖?1CO221CH4310N2O140-11700HFCs6500-9200PFCs23900SF6碳市场建设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时间里程碑作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如果大气中CO2的浓度继续增加,下世纪中叶将出现显著增温现象,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得到共识。碳市场建设背景——气候变化谈判1988年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进行评估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世界上第一个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案具有法律约束力强制规定了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2005年生效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提出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与工业化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之内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2016年生效碳市场建设背景——国家应对措施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我国在国家层面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李克强总理任组长,负责协调、制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国家部委层面在国家发改委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司,具体负责国内气候变化相关活动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地方政府层面在省级发改委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处,具体负责省内气候变化相关活动的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组织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副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国务委员杨洁篪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国务院副秘书长肖捷,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务院16个部委负责人,以及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国家气候专家委员会国家发改委领导小组协调联络办公室31省(区、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低碳试点工作机制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处)应对气候变化省级方案;省级战略规划;低碳试点规划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规划;国家战略规划碳市场建设背景——国家应对措施2015年6月,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递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中明确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上述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6〕61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要率先公布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和控排行动措施。措施2:明确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碳市场建设背景——国家应对措施1)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为了使数据统计工作能够落地,国家发改委做了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布了24个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指导企业核算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已有10个指南升级为国家标准。二是建设“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实现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数据直报。措施3: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续)序号指南名称1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2中国化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3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4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5工业其他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1、报告主体: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或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