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提问的重要性。恰当的运用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提问误区提问有效性提问艺术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一)、提的问题太难,让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如小学第五册《掌声》,老师们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在出示完英子的来信后,问三年级的孩子:“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微笑着面对生活吗?”结果把小家伙们问得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孩子举手回答。(二)、所提的问题不够准确,给学生造成了误解如当我们想问学生该用怎样的感情色彩读这段话时,会简单“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由于疏忽,说漏了语气一词,结果孩子们给出的回答是:“大声地读”、“认真地读”。(三)、所提的问题参与对象过于集中,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些课中,40分钟的课堂,老师只固定点那几个“答问专业户”回答,对其他同学举起的小手视而不见。长此以往,这样的课堂肯定会对那些很少被老师抽问的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四)、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不做评价,或评价流于形式在一些课上,某些老师抽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后,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精彩答案,便请学生坐下,是对是错都不置可否,马上又接着抽另一个同学;而听到的评价是“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不错”、“很好”等笼统的鼓励性评价,但真诚中肯的、能触及学生心灵的评价少之又少。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有效性呢?(一)、提问要科学科学性的前提是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好的课堂提问,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同时要求教师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这样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科学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二)、提问范围要广课堂不能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有时老师提出问题后,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可能会几次站起来发言,这样课堂就成了个别学生的舞台,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形成思维惰性:总有学生发言。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我所带的班级就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一提问,马上就有个同学主动发言了,而其他的同学则是又佩服又羡慕。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我就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每组都要选派一个代表1发言,而且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或者我提问之后随机抽取学号回答,这样使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思考。(三)、提问要逐层深入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不能一开始就难住学生,否则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后就很难再有思考的热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更好的展开讨论,有效学习。《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有坡度、深度,要逐层深入。比如在学习《祝福》一课,为了更好地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仅祥林嫂深受其害,其他所有的人也是牺牲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的死与那些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哪些人直接或间接地逼死了祥林嫂)”这样问过之后,学生很容易找到“鲁四老爷、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