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普如何鉴别优劣?判断普洱茶优劣的七个指标判断普洱茶的七个指标一般而言,优质普洱茶在七个方面都有突岀的特征,即:质、形、色、香、味、气、韵七品俱佳。判断普洱茶的七个指标之一:质质即原料好,这是任何优质茶的第一基本要素,第一物质基础;没有这一点,普洱茶的其他美德就无从谈起。各产地由于气候、土壤、植被等不同,又各有特色,例如西双版纳的易武、临沧双江勐库、思茅澜沧的景迈山等所产的茶,应该都是普洱茶中之极品,但各自的特点却很鲜明。“质”的标准包含以下几个范畴:产区:优质普洱茶的原料首先必须是云南大叶种,最主要的传统普洱茶产区为云南的临沧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其他如德宏、保山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茶。这三个大产区的茶各有特点个性,喜欢哪一种全凭个人爱好。时序:以采摘时间为依据。春茶、夏茶、秋茶(茶农们又称秋茶为谷花茶)。三种茶中,台地茶以春茶为上,秋茶次之;而老树茶春茶、秋茶各有千秋,春茶韵胜,秋茶以气足。不管什么茶树,夏茶最次。另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老茶与新茶的问题在漫漫岁月的流逝中,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品质、茶品丰富多彩的变化,加之饮茶人面对时间长河的心理感动,使得品饮老茶成为难得的享受。一般而言,老茶又分古茶、号级茶、印级茶等,时间上比较通行的分法是:古茶年左右,如当年清宫贡茶遗留;号级茶为、年以上各老茶号生产的时间长短不一,但都于年前后统统烟消云散;印级茶以年佛海茶厂恢复生产以来的各色茶品。这种分法有一定道理,但由于这些茶除了古茶之外,其他大都在储藏过程基本上都有入仓处理的历史,其地点又基本集中在亚热带高温高湿地区的港台范围,所以对以后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普洱茶存放成老茶的口感风格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所以真正未来的老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地方肯定有不同的风格,但“越陈越香”的基本品质是不会变的,具体各地的怎样,有待于天南海北的爱茶者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北京一位茶友有句很好的话:好茶从自己存起。对于新茶,有些观点认为,生普要存放年左右才能喝,熟茶要一、二年后才行。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生普存放年,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在汤色滋味上以熟普为标准,潜意识里仍然是认为熟茶才是普洱茶的偏见;事实上,品饮生普、熟普的最大区别,就是熟茶养怡健,生茶精气神。当然二者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喝熟普对醒酒、养胃护胃降脂减肥、调理三高作用十分明显,生普除了兼备熟普功能外,更能给人心理上的美感享受。但是,作为新茶的生普熟普,并非要十年八年和一、二年后才能喝。普洱茶的关键是原料基础,原料好的生普,当时做好刚从石磨上取下,有何不能喝呢?有何不好喝呢?并且浓浓的山野阳光味沁人心脾;存放一年后,有了变化;再有一年,又有进一步变化,如此下去,年年新境界,岁岁岀新效,真是一件美好的享受。因此,家庭存茶鉴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际,如果以一家七口人算,每年的同一批次的茶每人开汤一饼,时间以年计,每年最适合收藏大件一件(饼),小件件(每件饼),这样,除了自己够喝之外,还留下小部分与茶友交流,又在年间享尽好茶的岁月风流。另外,刚压制好的熟茶不同程度的有点新味,但质量好的,经过二、三个月后口感就很不错了,如发酵技术精湛的邹炳良、戎加升等做的熟茶,才岀厂三两个月,却经常让品饮者以为是两三年的茶了。另外,关于故宫古普洱茶的问题,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台湾壶中天地版)一书中的《茶谱》篇第页说:年北京故宫处理清宫贡茶,总共留下有吨多,其中有一些是普洱茶,这些普洱茶大者像金瓜,小者像乒乓球,最大的五斤半(公克)左右。这一批普洱茶保存良好,未曾霉变。曾经取了一些试泡,而评语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邓先生这段话引用的是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王郁风先生发表在《农业考古》杂志上的文章《普洱茶与清皇朝——兼议弘扬普洱茶文化》。邓先生这里有两点没讲明:()王郁风先生当时所品的是六安或黑茶,并非普洱茶;这会误导茶友,推断普洱茶存放到故宫古茶的年龄时是什么感觉。而且重量换算也不对,跟《普洱茶记》、《普洱府志》记载相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