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21与灾难相伴的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深的敬畏,也在文学作品里表达着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种悲剧性格的另一面,是对待生活克己尽责。把自己的责任尽到最大,剩下的非人力所能为的事情,最后才交给上天,交给命运。宫城大难面前,他们保持的从容与理性,让人们除了同情,还有更可贵的尊敬。地震海啸核泄漏:日本之痛?预想外的垂直地震与海啸?地震改变的日本?核泄漏,日本之痛?深入人心的防灾意识?亲历日本抗震救灾?日本东北地震杂感录?大地震中的东京一日?大地震,与灾相伴的生活?地震海啸核泄漏:日本之痛?2011-03-1512:34阅读(1318)评论(0)?【来源:查看本期目录更多杂志】?核心提示:与灾难相伴的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深的敬畏,也在文学作品里表达着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种悲剧性格的另一面,是对待生活克己尽责。把自己的责任尽到最大,剩下的非人力所能为的事情,最后才交给上天,交给命运。宫城大难面前,他们保持的从容与理性,让人们除了同情,还有更可贵的尊敬。??大地震,与灾相伴的生活?与灾难相伴的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深的敬畏,也在文学作品里表达着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种悲剧性格的另一面,是对待生活克己尽责。把自己的责任尽到最大,剩下的非人力所能为的事情,最后才交给上天,交给命运。?宫城大难面前,他们保持的从容与理性,让人们除了同情,还有更可贵的尊敬。?主笔◎吴琪?记者◎丘濂李翊吴丽玮?东京:安静与有序?日本强震之后,想要尽快联系上灾区的人们,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来自太平洋海底的震源离仙台市较近,但是网络和电话瞬间失去作用,仙台虽然是这次受灾的日本东北三县中最为发达的城市,却仿佛成为被灾难夺走的孤岛,生死不明。我们在北京的采访,只能从联系东京开始,一点点地试图接近灾难中的城市和人们。?3月11日地震发生时,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教授古村孝志正在10楼的办公室,大楼刚开始摇晃,他的手机就接到了日本气象协会的警报。“我马上意识到,预期中的宫城大地震来了!”古村孝志在余震中摇晃的办公室里,向本刊描述他的第一反应,“基于长期数据的判断,宫城在30年内发生强地震的概率为99%,只是我们不能预测出具体的时间。”?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由约1000个地震计组成的网路覆盖全国,可以觉察和分析震波,并在地震计震动强烈时发出警告。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赵祯祯通过网络告诉我们,她的第一反应是冲过去打开电视,这也是她在东京生活6年来受到的地震教育。因为日本的电视网络和地震台的监测网相连,地震来临时,电视台可以直接切换到地震监测画面。?“日本发生地震太过平常,尤其是四五级的小震,更是司空见惯。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先看电视台的判断,再看是否需要跑。”几乎同时,她穿鞋开窗,“这也是平时的教育,怕地震后门窗变形打不开,一旦煤气泄漏就非常危险”。让赵祯祯感到奇怪的是,这次屋子的晃动并没有很快停下来,反而越来越剧烈。电视台的报道也用了“大地震”这少有的词语,她赶紧披上睡衣冲到了楼下,“楼下的人陆续多了起来,极少见到大家比较惊慌的神情,看来是大灾来临了!”?古村孝志教授所说的宫城大地震预言,实际上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太平洋板块在移动的时候,全体板块向欧亚大陆出现了倾斜,这种倾斜在逐渐积累。宫城县境内的海底在1793和1897年曾经发生过7.8级地震,专家认为,如果套用这个周期分析,此海域的同等级地震和宫城县海底的地震同时发生的概率也非常高。在仙台东北大学做地震研究的今村文彦教授提出,1978年宫城海底发生了地震,2002年福岛县海底陆续发生了4.8~5.6级地震,在宫城县和福岛县之间,出现了以仙台海底为中心的地震空白地域。?“我记得大地震即将来临的话题,在仙台人人知晓。”曾在仙台求学10年的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告诉我们,2003年他孩子高考选择大学,张季风没让儿子在仙台上大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人们都在说,大地震七八年后会来临。?预言虽在,但是古村孝志教授很快意识到,3月11日发生的地震加海啸,恐怖的形骸远超人们无奈中的预期。根据当时日本政府公布的里氏8.8级地震的程度,“8.8级别意味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