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免费的午餐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它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多人想要回答,却没有人能够提供最终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的分歧,至今仍然争执不下。观念上的差异有时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这些分歧小则能引起争论,大则会引发摩擦,人们甚至为此大打出手,酿成流血冲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们的分歧主要有哪些。第一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虚幻的,还是实在的?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两个和尚看见一阵风吹动了高高挂起的幡,于是争论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六祖慧能听到了,走上前去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的心在动!”这个故事生动地表达了一种观点:眼前的一切并不真实,世界只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的不是女色,而是你眼中看到的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色即是空”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一些表象,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四大皆空”的说法,那是因为古印度人相信,“地、水、火、风”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所以如果你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那么这种观点就可以叫“四大皆空”。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儿也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我们心中的幻影。但他又认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如果连你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你怎么还会懂得去思考、去怀疑呢?所以他说了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对没有研究过哲学的人来说,要理解上述说法的意思,恐怕都有点费劲,更别说赞同了。多数人会想,眼前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怎么能说它是虚幻的呢?这些否定世界实在性的观点,通常被人们归类到“唯心论”中去。相对应的,在认为世界是实在的观点中,最典型的是“唯物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真实存在。唯物论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古希腊许多的哲学家也有原始的唯物论思想,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整个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到了近代,唯物论曾一度成为公认的主流世界观,直到现在也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有关。1620年,英国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质量”的概念,用它来衡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中证明,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反应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从此“质量守恒定律”开始流行,它认为世间万物的总质量是恒定的,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从这一点出发人们很容易想到,既然物质的总量是恒定的,永远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那么它就应该是永恒的存在,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又被称为“物质不灭定律”。有了这一定律的支持,唯物论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直到19世纪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唯物论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首先是它的重要基石“质量守恒定律”被推翻了。人们发现,这个定律虽然适用于化学反应,但并不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物体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比如物体在作高速运动的时候,它的质量就会明显增加。后来人们在粒子加速器中观察到,电子和质子在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时,其质量甚至会增加几十倍,它充分证明爱因斯坦说的没错。不过这还不算什么,速度增加时质量跟着增加,只是现有的物质增加了质量而已,并没有变出新的东西来。更让人吃惊的是,事实证明我们真的可以变出东西来,在实验室让2个高能质子以极快的速度相互碰撞,得到的不是一堆碎片,而是3个质子、1个反中子和若干个π介子,这些粒子的总质量会大于碰撞前质子的质量。就像魔术师把2个苹果放进空空的箱子里,用力摇晃了一阵之后打开箱盖,从里面拿出3个苹果、1个香蕉,还有一堆樱桃——东西确实变多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对此可以做出解释,它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新生成的物质来自于高能质子中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