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互作用规律。难点: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三、教学策略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碎纸屑、细线、铁架台、验电器、原子结构模型、金属棒等。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5分钟)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提出摩擦起电的概念。把玻璃棒与碎纸屑靠近,玻璃棒不能吸引纸屑;把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再靠近纸屑,纸屑会被吸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知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入新课(5分钟)你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摩擦起电的实验吗?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摩擦后都带上了电,吸引碎纸屑?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例如塑料尺、塑料笔套、圆规等进行实验。学生结合实验回答,有些物体摩擦后不能吸引碎纸屑。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摩擦起电有感性的认识,为下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作铺垫。新课内容(25分钟)两种电荷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上“电”,或者说带了电荷。那么不同物体之间摩擦时所带的电荷相同吗?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把一根玻璃棒用丝绸摩擦后悬挂起来,利用另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观察现象。2.利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3.把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现象。利用学生前面摩擦起电实验中的物体靠近悬挂的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现象。根据实验现象,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通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