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舟唱晚》【教学理念】一、以音乐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整节课通过聆听、律动、打击乐伴奏、发挥想象来感受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通过引导学生对“夕阳西下,百舟竞归”画一般动人场景的联想,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二、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针对五年级学生感受体验探索能力不断增强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开始让学生自由的近距离的“玩弄”古筝,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努力用自己美的范奏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古筝及本乐曲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人音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一课《渔舟唱晚》【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联想、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三、知识与技能: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分辨乐曲音乐结构,并能通过想象,描述各段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教材简析】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筝曲《渔舟唱晚》大体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抒情性较强的乐段,乐曲一2开始便是富於歌唱性的音调:这一音调恬静、平稳,古筝演奏时左手轻巧地按弦产生的波浪般音响效果又那么优美,足以荡人心胸.这段音乐的特点是流畅自如、从容不迫.它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歌唱.但在音乐的结尾处出现了新的因素,旋律的律动加快了,情绪渐趋热烈,并向第二部分过渡。第二部分的特点是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速度逐渐加快,旋律欢快流畅,具有水波荡漾的形象:这种模进的音型很适宜於刻画摇橹划浆、水波流动的音乐特征.它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仿佛看到渔民们驾舟归来的欢乐景象.由於速度加快、力度增强,特别是以极快速度在古筝弦上顺次连续拨弹出的“花音”,生动刻画了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声等种种混合声响,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最高潮.乐曲的尾声速度突然放慢,运用下行音型模进的旋法逐渐引向终止.仿佛夜色笼罩了江面,宁静取代了喧闹,直至最后一个水波涟漪也在袅袅余音中消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教学难点】分辨乐曲音乐结构,并能通过想象,描述各段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教学准备】古筝4台、电脑、教学光碟。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微笑向同学们问好学生向老师问好课堂常规3、导入听主题音乐,并导出乐曲是由古筝所演奏。播放音乐导入设问: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渔舟唱晚》第一段的主题音乐。学生认真听并思考从听觉入手,让学生初步熟悉主题旋律的同时导出乐曲是由古筝所演奏,初步感受古筝的音色。二、初步认识古筝学生分四组,自由的探索古筝。同学们对古筝一定充满了好奇你们可以分成四组自由的探索研究,把你观察到的和老师同学们分享,同时也可以提出你的疑问。,学生分四组,自由的观察和弹古筝,并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让学生自由探索后归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古筝的音色结构和基本的演奏方法。聆听学生的观察结果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三、完整欣赏乐曲初步完整的聆听《渔舟唱晚》教师演奏全曲。下面请同学们起来欣赏一首我国著名的古筝独奏曲,请你边听边思考:1、这首乐曲的名称?2、乐曲可以分几段?你的依据是一一?(你可根据乐曲中节拍、节奏、速度、情绪与场面等因素的变化来划分。)学生边听边找出相应意境的图片。老师通过自身的范奏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古筝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完整的体验乐曲C展开联想。小组交流请小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