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中医治疗8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介绍南京市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委员会中医治疗组(一)前言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脑炎)是由滤过性病毒所致的一种季节性急性传染病。过去死亡率很高,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在中西医合作下,已经肯定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因而,缩短了病程,降低了死亡率,本市两年来和全国一样在党和卫生领导机关的积极支持下,组织了中西医护人员,在治疗脑炎中获得了一些成绩,这首先应归功于党和中医政策的英明领导所致。在治疗中,去年我们首先学习了石家庄以及各地先进的经验,初步订出了“辛凉透邪”“开窍豁痰”“镇肝熄风”和“养阴清热”四个大法,并温习了历代文献,在工作中先由西医诊断,确诊为脑炎的病例(84例完全由西医诊断确实者,其中误诊病例于总结时剔除)。然后转入病房,由中医组进行治疗,我们灵活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发挥了中医的特点,并从而区分出脑炎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今年从原有的基础上,将分类法施用在临症诊断中,经过讨论,协定了若干处理常规和对后遗症的处理,死亡病例的讨论,中西医合作,中医护理等等,均有了一些初步体会。兹将不成熟的几点意见分述于后。2/11(二)临床分类法从脑炎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证候来看,是符合于祖国医学中温病范围内“暑温”、“伏暑”、“暑风”、“暑痉”等一系列病症的,再从发病年龄来看,小儿占绝大多数,所以也应将小儿“惊风”一症归纳在内。当然中医所称的“暑温”等等,并不相等于即是“脑炎”同时脑炎在临床上所见证候,由于受邪深浅,外界环境或体质的差异,轻重各有不同,即在病程的各个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脑炎的治疗经验,在临床上就要求将不同的症状归纳为若干类型,不但便于掌握其变化规律与治疗法则,而且更有利于统计总结。根据温病学说,邪有在气、在卫、入营、入血的不同,也就是对病症的经过,从轻到重,由浅入深,作出临床诊断的依据,但卫、气、营血的区分是着重在于辨证,因此,不能作一种疾病的分类方法。至于近代医学中的分类法,虽亦有可取者,但对中医理论观点上是有出入的,也不能适用于中医临床所需。经两年来的观察,我们初步认为脑炎可以分轻症与重症两大类别,主要区分是以临床“昏迷”一症作为标准,体温高低,则不作轻重的区别,即虽有高温而神志清晰的,亦属轻症,如热虽不高,而神志模糊者,即为重症,重症中又分“单纯”、“暑痉”,“痰闭”,混合“四型。而以混合型为最严重,其临床证候鉴别如下:一、轻症:病邪在于卫分、气分,症见恶寒(或不恶寒)发热(高热或低热)无汗(或有汗),头痛、鼻塞、咳嗽、口渴(或不渴)、微呕、嗜睡、惊惕、舌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带滑、或洪数)。二、重症:病邪由表入里、入营入血,迅速传变,以神志昏迷为主症,或有高热(或低热),或有汗(或无汗),头痛剧烈、呕吐,口渴,烦燥不安,或四肢抽搐,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或有角弓反张,或口吐涎沫,喉中痰鸣,甚则四肢厥冷,自汗不收,唇指紫青等等证候,不一而作,可根据不同主症,分为四型:(一)单纯型:由于邪传心包,以昏迷为主,无痉厥痰鸣等象,或微有抽搐,此型虽有高热,预后尚佳。(二)暑痉型:暑热内伏,邪入厥阴,症见高热昏迷外,并有抽痉,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窜,频频厥逆,症较严重,虽能治愈,后遗症较多。(三)痰闭型:热伏上焦,肺气壅阻,有昏迷,痰鸣气逆等症。(四)混合型:为最凶险之一型,起病暴骤,变化迅速,高热、昏迷,痉厥,痰闭数症并见,每多突然“内闭外脱”,卒不及救,如秽气过甚,多见此型时,死亡率即大为增高,能救治者,3/11亦多有后遗症。根据以上分类法,我们两年内治疗84例中,有如下的几种类型(表1)从表1中可见我们所治病例中,重症约在70%左右,尤其混合型为数较多,各型的比例在不同年分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