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陈情表》《陈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亲情的资料(诗歌、故事等)。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千百年来,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传诵千古的名文。2、播放视频《跪羊图》导入。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西晋文学家。为人刚直,少有文采,有文才和辩才。少时师从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晋泰始初,被征召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养,遂上《陈情表》固辞。祖母死,出为河内温县令,有政绩。官至汉中太守。后因赋诗得罪武帝,被免官,老死家中。博览五经,尤长于《左传》。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晋书·孝友列传》将他列为首位,称之“以孝谨闻”。2、文体知识:表: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陈请谢贺)时所用。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词谦恭,读起来如面对面谈心,颇为感人。3、课文背景三国末期,司马氏灭蜀后,为了笼络蜀汉士人,大力征召蜀国名贤到朝廷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自小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对刘氏非常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为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辞不赴命。但因他曾仕蜀汉,而今亡国贱俘,故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饱含血泪写下了这篇《陈情表》。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听写本课生字和异读字;2、检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总提了哪几个方面?明确: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