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作物生理学2004年(5题每题20分):1.比较分析环境因子对禾谷类作物籽粒淀粉合成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及其异同点。1、地域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在同一经度上由北向南每推进10°,籽粒中蛋白质平均提高4.5%,淀粉含量平均降低0.5%。而在同一纬度上由西向东推进40°,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47%。低温和长昼减慢了淀粉的生物合成。2、温度温度对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主要是指气温。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抽穗至成熟期间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多数研究认为,水稻籽粒成熟期间的温度(无论是气温还是水温)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在22~31℃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低直链淀粉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下降,但中等和高直链淀粉品种,直链淀粉含量未改变.3、水分小麦、水稻、豆类及油料作物等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随降水量增加、土壤水分增多而减少。水分不足条件下,含量提高可能与籽粒缩小有关。4、养分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磷钾肥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是间接的。与氮代谢有关,施用适量磷钾肥有助于氮肥发挥作用,氮磷钾配合施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增加,蛋白质总量提高近1倍。施肥可以提高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但蛋白质的生物价值却有所降低.此外,硫能提高蛋白质含量,改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施用钾肥和磷肥有利于子粒淀粉含量的提高,氮肥能引起淀粉含量的下降。4、病虫害病、虫危害均使使子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下降。2.以某一作物为例,分析其源库特征与栽培对策.玉米“源”、“库”、“流”是玉米产量构成的三大因素.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实际上,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作物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源与库的大小和强度是协调的,否则,若有较多的同化物而无较大的贮存库,或者有较大的贮存库而无较多的同化物,均不能高产。因此,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人手;同样,适当增大库源比对提高源活性,促进干物质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茎的生长过程中,贮积了大量有机物,开花后这些结构成分可能被“征调”转移到籽粒中。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通常,同化物的运输是由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要使同化物更多地转运到库器官,必须增加库的相对需求量(拉力)。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一般说来,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或遭受病虫危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但是,流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同化物的转运速度和转运量,也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经济产量.源、库的充分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增产的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重点放在增加源和库源比上。但是,当源(叶面积)达到一定水平,继续增库(穗)会使源(叶面积)超出适宜范围,此时,增源的重点应及时转向提高光合速率或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方面,扩库的重点则应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在作物高产栽培中,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库而不是源,只有在增库的基础上扩源,即在增加单位面积库容量的基础上,提高作物生长后期群体物质生产量,才能进一步提高产量。此外,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相对作用的大小随品种、生态及栽培条件而异。可见,高产的关键不仅在于源、库的充分发展,还必须根据作物品种特性、生态及栽培条件,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使源库协调,建立适宜的源库比。一、改善光合源性能,提高光合产物的供应能力改善光合源性能,提高光合产物的生产、供应能力,是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增加产量的物质基础和根本途径。1、增加光合面积,扩大生产规模.选用株型紧凑、保绿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