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3、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4、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5、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谁说的?明确:孟子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板书:庄暴见孟子(二)回顾作者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三)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归纳重要词汇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3、找同学翻译课文,教师指导。4、自由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解决,最后教师小结。(四)具体分析课文1、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2、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