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六次结集2017-01-16第一次经典结集佛入灭后的三个月,印度马嘎塔(Magadha,古译:摩揭陀)的国王阿迦答沙都(Ajatashatru,古译:阿阇世)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Rajagaha(王舍城)的CaveoftheSevenLeaves(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罗汉马哈咖沙巴尊者(MahaKassapa,古译:大迦叶尊者),阿难达尊者(Ananda),和伍巴离尊者(Upali,古译:优波离尊者)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罗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阿难达尊者重述经藏(Sutta),和持戒第一的伍巴离尊者重述律藏(Vinaya)。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罗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罗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罗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陀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第一次结集经典,确实是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但是共有两部分人进行了结集。一部分是有大迦叶尊者组织,地点在七叶窟,选取五百名证四果的阿罗汉参加经书结集。据汉传经典说在世尊灭度后百天开始结集,共耗时三个月,然而南传经典则说是在次年结夏安居开始结集,共耗时七个多月。由阿难颂出经藏,有优波利颂出律藏。最后结集出三藏:修多罗、毗奈耶和阿毗达摩,也就是经律论。而另一部分是有另一大弟子富兰那(不是富楼那,请参考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续》)组织的,因大迦叶不同意他们参加集会,所以他们在距离七叶窟70里远的地方也进行结集,人数更多。他们共结集出经、律、论、杂和密五藏经典。迦叶所结集的经书,根本上体现了迦叶派重视苦行的思想,正是因为他不选择有不同意见的人加入结集,才确保了经书结集迅速的完成。后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派。富兰那等结集的经书,包容性更广,代表了更广泛的人的思想要求,这一派被称为大众派。后来的大乘思想便是从这一派别中发展出来的。经典中所记载的大乘经典是由弥勒菩萨等和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后来由龙树从龙宫取出,多少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如果客观的来分析,大乘经典的出去还是应该要仔细研究的。这一点你可以参考一下印顺法师的《佛学概论》,对一些大乘经典的成因做了一定的评价。另外,传(据大智度论卷一○○所载)在第一次结集中,阿难与文殊师利、弥勒等菩萨在铁围山结集,由阿难诵出大乘经、律、论。小乘佛教认为这些大乘经典非佛所说,不予承认。也有传说(大智度初品总说如是我闻释论第三(卷第二)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此为大乘说法)结集三藏时,阿难烦恼未尽,迦叶看他修行的功夫不够,就把他领到洞外。阿难坐禅入定,到了后半夜疲累不堪,想歪着歇一会儿,可头还没碰上枕头,“廓然得悟,成大力阿罗汉”。阿难赶紧使劲敲洞门,喊人开门。迦叶在里边说,你从门钥匙里进来吧。阿难修生得本事大了,果然从小小钥匙孔里进去了。第二次经典结集据<大唐西域记>第七卷(同第五十一卷第九○九页)所载,佛灭后一百一十年,出现不顺佛说者,于是以长老耶舍为中心,七百人的贤圣聚集吠舍厘城(毗舍离城),宣明圣教。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为此,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吠舍厘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订定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为非法。佛入灭后的一百年,(在印度)由于Vajjian(瓦基族)的比库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诵戒时(Uposatha,伍波萨他)乞求钱财,他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是违反比库纪律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Yasa比库看到,他总共指出了十项被违反的戒律∶•带著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午后进食•在同一天到第二个村庄进食,破坏了进食的戒律(食量过多)•在同一教区里却在不同的地方参加了超过一次的伍波萨他(巴利语uposatha的音译。诵戒)•向大众取得不该有的法令(权力)•把习惯性的行为当作是首先的•在饭后用乳浆•喝还没发酵的发酵果汁•坐在没有边幅的布上•接受金银而这些Vajjian(瓦基族)比库反对Yasa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