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五年十一月2015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内业核查细则内业抽样检查的组织方式:内业抽样检查工作由地籍司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组织,具体任务由招投标确定中标的内业核查单位承担。各内业核查单位按照核查工作和技术要求,及时完成其核查区域内所有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内业抽样检查任务,并接受核查监理检查。内业抽样检查的主要依据:《2015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实施方案》(国土资发﹝2015136﹞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认定的临时用地提纲•内业抽样检查内容•样本县和样本图斑的抽取•内业抽样检查程序和方法•内业抽样检查评价和结果处理•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一、内业抽样检查内容以遥感监测图斑和省级上报的土地变更图斑为总体,对各省(区、市)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开展内业抽样检查,对抽样检查结果进行质量评价。具体检查内容:检查遥感监测图斑、新增建设用地图斑、新增耕地图斑和其他地类变更图斑与遥感影像地类及范围的一致性;检查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是否按部非常规流量审查通过的范围和地类变更;检查“土地整理田坎等新增耕地”(ZZL)是否在土地整治项目区范围内;检查地方上报的《遥感监测图斑核实记录表》、《设施农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和《临时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与上报的矢量数据的一致性。二、样本县和样本图斑的抽取(一)样本县区抽取1.样本量确定(1)总体和样本大小:某省(区、市)的所有变更调查涉及的遥感监测图斑和变更图斑总数为抽样检查的总体N,随机在该省(区、市)抽取检查的图斑为样本n。(2)拒收下界p0:设交验批的不合格率为p,当p≤p0时,交验批为合格批,可接受。设定省级抽样检查的拒收下界p0为89%。(3)接收上界p1:设交验批的不合格率为p,当p≥p1时,交验批为不合格批,应拒受。设定省级抽样检查的接收上界p1为91%。(4)弃真概率α:将合格的成果错判为不合格,导致全省的成果被拒收的概率为弃真概率,设定弃真概率α为2.5%。(一)样本县区抽取1.样本量确定(5)存伪概率β:将不合格的成果错判为合格,导致全省整体质量评价予以通过的概率为存伪概率,设定存伪概率β为2.5%。(6)批不合格品率P:根据对省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的要求,将省级抽样检查的拒收下界90%,作为省级抽样检查合格率P的估计值,即用P=90%来计算最多允许错误数。(7)设定省级抽样检查的置信度为95%。(一)样本县区抽取1.样本量确定样本量确定公式如下:根据上述参数设定,P=90%,p0=89%,p1=91%,置信度为95%,以α=2.5%,β=2.5%,分别查正态分布表,得Zα=Zβ=1.96,代入公式得,n=3457。(一)样本县区抽取1.样本量确定也就是每个省大约需要选取约3500个样本图斑(抽取的图斑总数=遥感监测图斑+新增建设用地图斑+新增耕地图斑+农用地变更未利用地图斑+其他地类图斑),最低需要抽10个县为样本进行抽样检查。对于行政区划县区总个数相对较少的省市,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适当减少抽样检查县区的个数。(一)样本县区抽取(一)样本县区抽取2.样本县确定(1)样本县起点确定按照行政区划代码,将全省的行政县区按自然数顺序排列,由2个人分别抽取自然数顺序的百位十位和个位后,进行组合,确定样本县区的起点。比如:某省行政辖区的总个数是173个,分别抽取(0~17)和(0~3)中的一个数字,(0~17)中抽取的是15,(0~3)中抽取的是1,则第151个县为起点。(一)样本县区抽取2.样本县确定(2)样本县确定样本起点确定后,依据面积等距方法(以监测图斑与土地变更图斑的总面积除以该省(区、市)确定的样本县数量为距离),确定剩余的样本县区。抽中的样本县中不含农用地变更未利用地以及“土地整理田坎等新增耕地”的,需要追加抽取一定数量的县区。(一)样本县区抽取(一)样本县区抽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