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连云港市猴嘴小学伏春芹教学内容:五数下p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学生在倍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活动操作,自主探索和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公倍数。2、学生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比较中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乐于思考、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自主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用简捷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教学准备:1.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16张并装在信封里;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操作模纸;2.红棋和黄棋各一枚。3.课件与视频展示台等教学过程:一、激活旧知:初步感知“公有”现象谈话:每位同学手中都有标上号码的信封,听清楚老师的口令,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你举起号码站起来:“号码是4的倍数请起立……”“号码是6的倍数请起立……”(确认无误后坐下)设疑:两次站起来的同学举起号码,12、24、36号站起来两次。那么12、24、36与4和6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知道12、24、36分别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导课: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种新的倍数关系。【设计意图:利用和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学习经验,既为课堂学习新知找准了生长点,又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二、操作探索:渐进建构公倍数的意义1.操作感知出示例3: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cm和8cm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学生活动铺一铺并在小组里交流。2.交流展示指名在实物展示台铺一铺,说明自己的摆法。提问:通过操作,你有什么发现?(可以铺满边长6厘米正方形,但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3、理性分析(1)能铺满的原因分析: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铺满边长6cm的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各铺了几次?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6÷3=26÷2=3)提问:6÷3=2表示()是()的倍数。(课件)6÷2=3呢?概括: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6分别与2和3的倍数关系,完成填空:()既是()的倍数,又是()的倍数。明确:因为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所以“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就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2)不能铺满的原因分析: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cm的正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宽各铺了几次?可以用怎样的算式分别表示?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3=2……28÷2=4)提问:①8÷2=4,表示8与2有什么关系?(8是2的倍数)②8÷3=2……2,表示8与3不具有什么关系?(8不是3的倍数)追问:你注意了8÷3=2……2中的哪个数,使你认为8不是3的倍数?(余数2)概括:现在你们认识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8虽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4、联想归纳(1)启发联想: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交流时可以引导学生有序列举:能正好铺满边长是12cm、18cm、24cm……的正方形。提问:①12与2有什么关系?12与3呢?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②18呢、24呢……?算式呢?③你发现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用什么符号表示?(2)归纳: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与2和3有什么关系,就能被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满?(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时候,就能被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满)(3)命名: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现在请你们选择一个词语为这些数命名?即6、12、18、24……是2和3的()倍数?集体交流。(板书课题:公倍数)提问:通过列举,在自然数范围内2和3公倍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符号表示?(无数个,……)5、初步应用(1)回顾反思:同学们回顾一下课始的游戏,老师先说4的倍数请起立,又说6的倍数请起立,两次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