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高三语文组【复习目标】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考纲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已”通“矣”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二、古今异义1.古义: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2.古义:外交使节3.古义:缺少的东西4.古义:那个人三、一词多义其①代词,它,代郑国②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③代词,他们,代使者④代词,指代自己的⑤副词,表商量的的语气,还是(补充)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5.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拿③连词,表目的④介词,把⑤连词,表并列⑥介词,用济①动词,渡河②动词,成③动词,有利,有益④动词,帮助,接济之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这件事③代词,指秦军④动词,到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焉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③句末语气词,不译④疑问代词,为什么四、词类活用(一)1.(1)军:驻军(2)盟:订立盟约2.(1)东:向东(2)夜:在夜晚(3)朝:在早上;夕:在夜晚(二)(1)退:使……撤兵(2)亡:使……灭亡(3)阙:使……削弱(三)形容词的活用1.(1)乏困:缺少的东西(2)远地,指郑国2.(1)厚、薄:变雄厚、变薄弱(2)敝:损害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状语后置句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心。2.省略句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3.判断句翻译: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4.宾语前置句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呢?【巩固训练】1.C2.B(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拓展延伸】1.【答案】B试题分析:文:动词,装饰花纹。2.【答案】D试题分析:D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3.【答案】(1)那些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2)大王希望招徕诸侯(或:使诸侯到来),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或:错了)了。(3)这样那么就算了。即使这样,君子难道就不想要求得富贵吗?1、作文,当真没有可写的吗?南宋朱熹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池塘明净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如果把作文比做蓄水的池塘,那么在作文这个池塘里,要想蓄满清清的流水,不正是需要生活的源泉不停地涌来吗?是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但是,材料不会自己走上门来找你,要你做“有心人”,去认真观察。通过观察,你就可以储备大量的生活素材,提笔作文,就不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了。2、书读的多,作文为什么还写不好?分析起来,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有三个毛病。一、读书不注重读“破”,没有在消化理解上下功夫。二、读书不注重吸收语言,没有在背诵上下功夫。三、读书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没有在汲取思想、知识的营养上下功夫。3、作文为什么要多练?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停一段笔,况且都会有手生之感。那么,初学作文的同学们,不是更要不间断地多写多练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认真上好作文课。二、要积极开展课外练笔。三、要重视“不是作文的作文”。4、怎样写日记?一、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