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1、了解发病机理2、掌握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概述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该病于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医生用日文首先报道,因此国际上称之为川崎病。概述自首次报告30余年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目前已是5岁以下幼儿常见的发热性疾病之一。由于其最危险病变发生在心脏,现已逐渐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概述流行病学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和种族差异。新近资料显示,以5岁以下儿童为统计对象,KD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大陆和欧美国家缺少全国性的调查网络,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报道均显示K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因及发病机制1.目前并不清楚2.可能与以下一些因素相关:a.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均可能引起,但缺乏直接证据证明。b.免疫激活及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细胞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异常等,造成血管壁损伤。c.遗传学背景:存在易感人群。因为KD在亚裔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白种人群;家族发病率1%,双胎发病率13%。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好发于婴幼儿,<5岁患儿占85%以上•男孩多见(男:女约2-3:1)•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病情轻重相差很大•发热•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病变•四肢变化•多形性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临床表现(一)发热•急性期发热后3~4天出现,球结膜充血重于睑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呈自限性。临床表现(二)眼结合膜充血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临床表现(三)口腔黏膜病变•急性期:手足末梢出现红斑,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脱屑临床表现(四)四肢变化急性期:手足末梢出现红斑,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脱屑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临床表现(五)多形性皮疹多形性红色皮疹肛周脱皮•多单侧发生•非化脓性,触痛不明显•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临床表现(六)颈部淋巴结肿大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骨骼肌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其他临床表现-多器官侵犯•心肌炎(心脏炎不严重,不易发现)•心包炎•冠状动脉瘤•心肌梗死(极少见)其他临床表现(一)心血管系统(决定该病病死率的主要原因)•腹痛、腹泻,偶有恶心•肝细胞侵犯•轻度黄疸及转氨酶升高•胆囊肿痛其他临床表现(二)消化系统•蛋白尿•非特异性尿道炎•无菌性脓尿其他临床表现(三)泌尿系统关节炎、关节疼痛,多小大关节可受累其他临床表现(四)关节、肌肉系统(五)中枢神经系统无菌性脑膜炎,主要通过脑脊液诊断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以中性为主•ESR&CRP升高•贫血,血小板升高•低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转氨酶升高(一)血液相关检查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T改变、QRS低电压、PR/QT延长、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辅助检查(二)心电图常常不具特异性;急性期有一过性心脏扩大。(发生率约为20%)辅助检查(三)X光辅助检查(四)CT扫描(三维重建)实验室检查(五)动脉造影(有创)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标准:•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少见)实验室检查(六)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重点)冠状动脉扩张(日本卫生部):•5岁以下儿童,冠脉内径>3mm;5岁以上儿童,冠脉内径>4mm•任一节段冠脉内径为邻近节段的1.5倍以上•冠脉内腔出现明显不规则冠状动脉瘤:•小动脉瘤或扩张:局部冠脉扩张内径≤4mm。•中等动脉瘤:冠脉管腔内径>4mm且≤7mm,≥5岁发病的儿童,冠脉管腔内径介于正常冠脉内径的1.5-4倍。•巨大冠脉瘤:冠脉管腔内径≥8mm,≥5岁的儿童,管腔内径>正常冠脉内径的4倍。注:6个主症状中,含发热在内的5条即可确诊;或具4个主症状但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除外其他疾病也可诊断KD。•发热5天以上•眼结合膜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