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以“三严三实”治庸官懒政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庸官懒政现象,不少人持“不做事也不出事”的消极态度,懒政怠职,不思进取,占着位子,混着日子。这种病,同样得治。党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庸官懒政问题的良方。行为上的偏轨,背后必定是认识上的偏差。随着高压反腐态势的形成,一些官员想腐不敢、欲腐不能,便滋生了一种“官不聊生”的错误认识,为避开“出事”,把责任担当搁一边,不碰矛盾、不接挑战。有的人觉得这是作风问题、个人修养问题,只要不贪不腐,不违法乱纪,少做点事、少干点活没什么。假如这种错误认识泛滥开来,将败坏官场风气,污染政治生态。庸官懒政现象的产生,说到底,根子在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触动了一些官员的切身利益,压缩了一些官员的寻租空间。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权钱交换、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减少了,一些人不甘把权力轻易交出去,而下放权力便甩走了责任,宁愿庸碌无为,不愿踏实干事。“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政策部署,若梗阻在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毫无意义的一纸空文。庸官懒政,是良法善策的天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党和政府公信力,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误解隔阂,轻则阻碍进展,重则误国殃民。在这个意义上,庸官懒政并不比贪污腐败危害小。即便在封建社会,贪官污吏和冗员懒官同样也为吏治文化所不容。在山西榆次县衙六房楹联中,对吏房的要求是“唯贤是举德能选吏,以廉为衡勤慎考绩”,由此可见古代官吏选用非常注重“德能”和“廉勤”。近代第1页共2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大儒梁启超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