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研究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明星小学朱丽芳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及并倡导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校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尤其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合作学习的误区入手,简述合作学习的内涵并提出解决策略。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基本要素(一)合作学习的内涵纵观世界各国合作学习专家对于合作学习概念的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对此,我们试将合作学习表述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目前,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或策略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五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五个要素是:1、积极的相互依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使他们认识到除非小组或半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否则他们是不会成功的。同时,他们必须不断地调整他们的工作,以便与伙伴们的工作和谐一致。在积极相互依赖的情境中,学生一方面可以看到他们的工作有益于小组伙伴,小组伙伴的工作也有益于他们自己;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大家一起努力共享学习资源,可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积极的相互依赖有两个特点:对于小组的成功,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整体的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其特殊的贡献。2、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所谓促进性交互是指为了完成整体任务,实现整体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它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个体之间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援;共享资源;有批判的眼光审视彼此的结论和推理过程。3、个体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能“搭便车”。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研究表明,当学习者的社会交往技能越熟练,当教师对学习者社会交往技能的应用给与更多的指导和评价时,合作学习小组的成绩就越高。所以学习者必须要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做到能准确阐述自己的想法,建设性的解决冲突与矛盾,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合作。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的评价共用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其中包括:描述什么样的成员行为是有益的和有害的,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应该继续保持或者改变。小组自评的目的就是澄清并改进小组成员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的有效性。二、合作学习的误区(一)合作学习形式化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它对于改善课堂的心理气氛,促进学习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由于我们许多的教师不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只注重表面形式,把全班几十名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上课时,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该怎么讲究怎么讲,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出相应的结果。其中,有些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无人回答,所以教师便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缓解尴尬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