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敬业与乐业课题敬业与乐业课型精读课时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经典语句、格言;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2.过程与方法: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自主查找议论文相关资料,掌握相关知识。2.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学习本文需通过反复阅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4.动脑思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2.写作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很有教育意义。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3.议论文知识:-2-/14知识构建1.掌握议论文基本常识。2.能掌握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选讲)知识预习1.查找议论文、讲演辞相关资料。2.熟悉阅读课文、分层。3.结合文章思考以下问题:⑴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⑵朗读第三、四段。思考:(a)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b)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c)朗读第五、六段。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教学设计: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三、研读揣摩(一)把握第一部分。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二)研读第二部分。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3-/14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