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摘要]以舞蹈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跨界融合为语境,将新媒体技术下的“互动舞蹈”作为切入点,厘清传统舞蹈科技融合的方式、优势、短板及发展趋向,旨在有助于引导传统舞蹈艺术的创新和传播。[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交互性;互动舞蹈;传统舞蹈;中国舞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4.0131.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舞蹈艺术中国传统舞蹈,纵向上经过几千年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横向上承续了中国各大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更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艺术神韵和审美趣旨的舞蹈表演形式。当代中国传统舞蹈,也称“中国舞”,是根据遗留的史料和民间肢体语汇活态传承上进行整理、提炼、加工而来的,分为“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两大类别,形成了当代中国传统舞蹈的基本主体。无论是宫廷乐舞、宗教祭祀类巫舞,还是民间跳丧、农乐等节庆仪式类舞蹈,中国传统舞蹈表演都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东方审美基因,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底蕴。传统舞蹈表演形式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性:第一,不可复制性:每场舞蹈表演都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和内在创新与调整,因此没有任何一场舞蹈表演是同一的;第二,抒情性:不同于有语言和文字传达的艺术,传统舞蹈表演基于其基本语汇――人的肢体,通常具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性;第三,成本弊病性:传统舞蹈完全依赖于舞者的现场表演,养成周期长且无法依赖高科技手段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具有鲍莫尔所提出的成本弊病。然而,在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技术主导的科技时代下,小众化的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举步维艰。新媒体“互动舞蹈”作为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与高新技术的创新力量协同催化下的时代产物,拉近了舞蹈艺术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成为高雅艺术通俗化、传统艺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互动舞蹈”的问世使得传统舞蹈表演的这三大特性在新媒体技术下得到了厘革。2.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表演艺术2.1“互动舞蹈”的特点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从依托影视媒介的二维影像舞蹈(VideoDance)逐步发展形成一种新的舞蹈形式――融合光电声效多感官体验的互动舞蹈(interactivedance)。活跃于舞台上的“互动舞蹈”,也称“交互舞蹈”,是当今“新媒体舞蹈”范畴内表演领域的前沿分支;通常是借助LED大屏、投影幕布等介质,运用特效制作、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传感装置、体感探测、3D映射等技术手段,在人机互动配合中生发出的新形态舞蹈品种。“互动舞蹈”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寻找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滋养出其独特的审美范式。2.1.1交互性交互性是“互动舞蹈”最鲜明的特点。由于肢体语言无声的符号属性,使得人们常常对舞蹈表演有单向输出的艺术定性。然而,数字化影像的渗入使得舞蹈可以充分与背景、故事、情境、观众对话交流,无论是演员与影像的贴合式交互,还是利用传感装置的实时交互,其丰富的互动功效都是对舞蹈语汇的解构、重组和再开发。2.1.2虚拟化舞蹈艺术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传统舞蹈的意境勾画多采用实景舞美道具,从最初背景幕布的手绘到近来仿真实景装置的搭建,舞蹈的舞美设计日趋逼真、震撼。新媒体互动舞蹈的舞美亮点便是将实景道具转化为虚拟舞台空间和表演世界,让演员和观众仿佛身临其境。2.1.3多元化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信息交流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统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也不得不面临多元化尝试与转型。新媒体与舞蹈的联姻是良好的方向,在保留舞蹈本体性的同时,恰当、适合地融入新兴科技、导入新意元素、融入新手段,创出新语汇,玩出新形式,舞出新慨念,演出新主张。2.2“互动舞蹈”的发展现状20世纪60年代,西方舞蹈艺术开始逐步追求身体的回归和自我意识的传达,单一的肢体语汇已经不足以满足情感宣泄和意境营造,于是人们开始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和挖掘数字化视觉信息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各种适配性,“互动舞蹈”由此孕育而生。在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先锋艺术家们纷纷投身于“互动舞蹈”的尝鲜和创编中,创意舞蹈作品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新媒体舞蹈起步尚晚,LED大屏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国内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数字化影像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