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庄子对人类智慧的批判老子和庄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是颇遭现代人非议的,因为现代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智慧的好处,因而似乎有理由和资格指责他们的“错误”。但是,仅仅指责是没有意义的,首先需要的是理解。作为大智者,他们怎么会说言之无据的话呢?他们这样说了,就一定有其道理,这个道理便是“终极”。离开了这个角度,这个命题就难以理解。一、为什么要“绝圣弃智”之所以要绝圣弃智,是因为智慧不一定给人带来好处,或者说,它既可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导致灾难,而这种灾难往往是致命的。(一)智慧扰乱了人心智慧最大的罪过在于它扰乱了人心,而人心是不可轻易扰乱的,一旦扰乱便不可控制。“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樱人心……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庄子•在宥》以下凡引自该书者,只注篇名)有了智慧和知识,人就要去弄清真假、对错,分别善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见,天下变得喋喋不休,最终谁也不知道真假、善恶了。于是人们便是非颠倒,善恶不分,以至于人心混乱,天下无序。天下无序是人心混乱的外在表现,人心之乱是天下混乱的根源,人心不乱,天下何以乱?“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在宥》)最骄纵而无法约束的,大概只有人心了,它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忽上忽下,人欲望一旦被激起,就难以制约。所以庄子特别强调不要轻易干扰人的心灵,不要让人有智慧,因为智慧充满了危险,这种危险不同于技术所带来的危险,它是根源性的,这种危险一经产生,就无法约束。只有让人心处于无知状态,才可以消除这种危险。统治者不知道这个道理,往往对人心进行干预,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天下大乱。“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肤箧》)由于推崇才智,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各种不同的观点之间争论不休,天下因此失去了安宁,原来天然的秩序遭到了破坏,人心由此失去了宁静,欲望被唤起。这样,人心的纯朴也就遭到了破坏,从混沌状态进入了聪明状态,你、我之分也就随之产生了,这种聪明必然会导致人们之间的争斗。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智慧是导致虚伪的根本原因,智慧越发达,巧诈就越花样繁多。没有智慧。也就无所谓真假,也就没有了伪诈。故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统治者无为,臣民心中就无事,无事便不会生非。因此庄子主张用抛弃智慧的方法来消除“大伪”。“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在宥》)。老子也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十九章)这种方法应该说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智慧是一切罪恶的总根源,若是消除了这个总根源,由它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二)智慧是罪恶的根源为什么说智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呢?这在只看到了智慧的好处的今人眼中,可能是难于理解的,那么就让我们听听庄子是怎么说的,看看其中的道理何在。首先,智慧使人们相互倾轧,你争我斗,从而失去了人的纯朴天性。“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道德因人们争夺名声而丧失,人们为了相互争斗就加倍地费尽心机地动心思。因此,“名”使人们相互争斗,智慧则成为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凶器”,是不应该推行于天下的。其次,智慧煽动起了人的欲望,而欲望使人不知足,不知足反过来引起人们之间的争斗。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人要是不知足,就永远有欲求,心灵就不可能安宁,人们之间的相互倾轧也就不可能终结。如果知足,同样的财富就显得多;如果不知足,同样的财富就显得匮乏。所以说,知足才是最大的满足。因此老子和庄子主张,不仅要消除智慧,使人回归无知状态,而且要消除使人产生欲望和争斗的各种社会条件:“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一则无不治。”(《老子》三章)“夫惟不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