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件大小所限,人为分为九个部分。这是第四部分古建筑基础知识•四、木构架的构成•古建筑的木构架常用的基本构造方式有五种,即硬山建筑木构架、悬山建筑木构架、庑殿建筑木构架、歇山建筑木构架及攒尖建筑木构架。•(一)大木架与平面的关系•建筑物的平面尺寸,大式一般以斗栱的攒数多少为根据,小式则以面宽而定。平面尺寸在设计中是按柱头平面确定的,它不是柱脚平面的尺寸。所以在建筑物设计尺寸规定以后,按其柱高的比例在柱头平面上把柱脚向屋外掰出一个数,一般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一丈掰一寸。通常我们把所掰出的这个数叫做“外掰升”,经过外掰升后所得的平面尺寸,就是柱脚的平面尺寸,即是大木立架时柱脚的位置,即侧脚(图2-4-1)。图2-4-1柱侧角平面图•(二)举架与步架的关系•我国古代建筑屋面的形式是根据面宽、步架和举架的尺寸决定的。因为大木结构是若干构件组合而成的,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都要考虑屋顶、屋面的形象,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法则,这个法则的要点就是举架和步架的关系。在屋顶造型上,形式很多,有歇山、庑殿,悬山、硬山及多角形的屋顶,但这些不同形式的屋顶总离不开这个法则。•举架与步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要下解什么是步架。步架是我们把房屋总进深的长度以桁条的间距为标准分成几个小段,一个小段(两桁条间)即是一个步架。带有廊子的建筑,一般情况下廊步要比里边步架稍大一些,就是说廊步应大于金步。例如一个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使用三寸斗口的大木屋架上托九桁,《清工部则例》定通进深为四丈二尺九寸,使用七架梁带前后廊子,这样一个大木屋架,梁的长短如何分配呢?首先根据进深核算,要求用七架梁,即梁架共用七根桁条,分成六个相等的小段,即六个步架。前后廊子各占一步架,这一步架应当略大于七架梁上的步架,所以廊子的步架长定为六尺六寸。由廊步往里叫金步,金步往里叫下金步,再往里是脊步,前后共六步,每一步架定为四尺九寸五分,共得二丈九尺七寸。再加前后廊子各步架六尺六寸,共为通进深四丈二尺九寸。如进深再长,桁数增加,还有上金步,中金步之分。•另一种大木屋架的计算,一般为廊步与金步以至脊步,各步架的尺寸均相等。有句俗语叫做“檐不过步”,出檐一般按柱高的十分之三或三分之一,如柱高一丈出檐三尺,故廊步,金步以至脊步架均应为三尺,或大于三尺。至于比出檐尺寸加大多少则酌情而定,如通进深定为二丈四尺,前后廊子两步架,七架梁共分为六步架,连两廊步共八架,正好每架三尺,定七架梁为一丈八尺。•每一个屋架都是以进深尺寸,步架长短和举架的高度,得出屋面的曲线。而屋架各架的举架高度,又是根据建筑物的步架多少而定的,架数少举高数小,架数多举高略加大。屋面的曲线则是由每一架的不同举高所形成的,即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举高而形成屋面的反弯曲线。•通常檐步是五举,飞檐步三五举。檐步五举,即按步架深度十分之五定举架高度。七桁(檩)以上屋架一般为脊步按步架深的十分之九定举,七檩以下屋架脊步一般以步架深的十分之七定举高。•如七檩屋架,自檐步开始向上用五,六,七,九举定举高,又如五檩屋架,从檐步开始以五,六,七举定举高。金步的举高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灵活运用。•每一步架举高都是根据规定举数计算的,廊步按廊步计算,金步按金步计算,脊步按脊步计算,且要举折自然,不要出现举架不顺的现象。比如:九檩的房架,檐步五举,下金步六五举,上金步七五举,脊步九举,这样的屋面曲线就会比较自然,一般不会出现死硬弯曲不自然的现象。此外还应注意除亭子之外脊步最高一般不得超过九五举,若超出九五举即会出现房架坡度相近于四十五度角,对屋面作业和建筑物的外形都不合适。•(三)木构架的主要构件•古建大木四种最基本的构件为柱、梁、枋、檩(槫、桁),柱和梁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辅助稳定柱与梁的构件就是枋,檩(槫、桁)是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并将荷载传导到梁和柱。•依据木构件各自的位置、作用、形状不同,柱、梁、枋各有各的名称,具体如下:•1、柱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之材”,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各有专用的名词。一般柱可分为:檐柱、金柱、重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