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能力目标:1.学习创造性阅读。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德育目标:1.树立正确的读史观。2.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学方法1.目标导学。2.自主合作。3.迁移创新。▲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楚汉相争镜头片断,定格)秦灭六国,天下一统,一夫发难,七庙俱隳。秦王朝的覆灭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楚汉相争的一幅幅画卷,又带给人多少回味与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鸿门宴》。(板书课题:鸿门宴作者司马迁)二、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带,学生正音辨形、标注重音、节奏。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课文。3.作家作品以及课文背景知识提问交流。4.印发文字材料:司马迁和《史记》,课文翻译参考,故事背景材料。三、朗读1.跟读。2.范读。3.指名读。四、积累分组归纳下列文言知识:1.通假字。如:“距”通“拒”、“蚤”通“早”等。2.活用词。如:目,名作动,用眼示意。兄,名作状,像兄长一样。沿袭(因遗策)3.多义词。如:因凭借(因河为池)于是(因留沛公与饮)趁机(因击沛公于坐)4.古今异义词。如: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副词,很。5.文言句式。如:“大王来何操?”为宾语前置句式。6.文中熟语(板书并解说含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一、导入原本因为共同的敌人而结成反秦联盟,一旦秦王朝土崩瓦解,权力之争便摆上了桌面。公元前206年的这一场鸿门宴,真可谓杀机四伏、险象环生。且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如椽之笔,回眸两千多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二、感知1.复述。请三名学生分片断复述故事的经过。(提示:可按场景划分)2.点评。指出遗漏的重要细节。2.讨论。用四字词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字面不强求统一)。(板书)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发展:项伯夜访刘项成约。高潮:鸿门设宴险象环生。结局:刘邦脱身无伤被诛三、研习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板书“四美”及人物形象要点。1.情节结构之美:首尾呼应,环环相扣。2.语言形式之美:个性化的语言,迎合性的语言,透露心迹的称谓。3.史传文笔之美: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冷眼观世事,留待后人评。4.人物形象之美:项羽──悲剧英雄,刘邦──识时务者为俊杰四、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以“我看___”为题说一段话,评论项羽或刘邦形象。教师示例: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死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应该是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项羽无疑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它将牢牢地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的冲蚀、涤荡,依然历久不衰,魅力无穷。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一、导入读史有学问,阅读须创新。《鸿门宴》故事以其题材重大、描述精当而成为《史记》这部长篇巨著中的点睛之笔。鲁迅先生曾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让我们以史家的客观态度,文学家的饱满热情,对《鸿门宴》一文进行创新性阅读。二、探究讨论对课文进行创新阅读的可能方式,例如(板书):白话编译,改写想象,改编成课本剧等。重点指导。(板书)课本剧《鸿门宴》改编要点:1.理清人物及其关系。2.按地点转换、人物进出场安排幕次、场次。3.从课文中提炼出舞台说明和人物台词。4.原文情节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删。参考阅读:2003年全国高考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