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本节课承上启下,既对之前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又为后面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做好了铺垫。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短片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探讨—整合的模式加以完成。在引入本课时,通过剖析池塘中的各种生物,使学生明确池塘中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各种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的了解,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通过插入小视频播放,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而轻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群落的区别。2、掌握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并能举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第2页达能力和协作精神。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2、种间关系。教学难点1、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2、种间关系。教学策略本节课依据生物组构建的“导、学、议、总、练”五步教学法进行设计,教学流程为“情景导入、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思维、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作业布置”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在学习种间关系时通过教材中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探索者、研究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明确目标】第3页回顾上节课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种群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的变化。在理想的环境中,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而地球上大多数种群处于有限的资源环境下,会面临天敌、病菌的威胁,种群会呈现出“S”型增长,会有K值。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池塘的图片,师生一起观察其中的各类生物。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呢?师生一起列举其中的生物种类:如有一些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植物、小虾、昆虫、藻类、荷花、芦苇以及其他一些看不见的微生物等。教师提出问题: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其他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