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程中生长数据分析观念----《数据的分段与整理》教学设计与反思苏州高新区竹园路201号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游小云职称:中小学高级教师高新区学科带头人邮编:215011联系电话:13013889812数学让我们从确定性中寻找力量。数据分析是数学六大素养之一,数据分析是统计领域的核心。在大数据时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慎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统计与概率教学领域,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让学生体会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用统计图分析,也可以用统计表来分析,在统计过程中体验随机性。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数据的分段和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要求学生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并提供了分类统计的记录单。在分类整理数据时,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并把各个数据正确地归属到统计表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知道用画“√”、画“□”、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整理原始数据,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经验,运用画“正”字的方法把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学生借助自己理解的特殊“记号“帮助自己计数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分段整理,通过分段整理,充分理解分段整理的好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分段整理,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我在备课过程中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分段整理?分段整理数据的好处仅仅是指向问题解决吗?怎样进行分段整理数据,数据的分段标准是老师直接给予还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数据的分段整理?学生如何经历完整数据分段整理的过程性学习并建立起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经过不断地追问与思考,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教学实践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1.激发冲突,引入学习师:梅峰小学遇到了一个有关统计的实际问题,出示主题图片。师:梅峰小学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服装分为大号、中号和小号。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生:缺少信息,即缺少每位同学的身高、体重、性别等信息。师:是的,购买服装时什么信息最重要?生:最重要的信息是身高。师:出示鼓号队1至32号队员的身高记录单,从这张记录单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最高的是27号同学,159厘米,最矮的是3号同学,134厘米。师:现在你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生:不能。师:为什么呢?生:缺少“多高穿多大的衣服”,即统一的分类标准。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生:应该以身高这一标准进行分类,身高高的穿大号,身高矮的穿小号,不高不矮的穿中号。学生举例说一说。师:是的,你们想的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出示标准,学生观察,你又知道了什么生:身高130-139CM的队员适合穿S号,就是小号;140-149CM的队员适合穿M号也就是中号;150-159CM的适合穿L号,也就是大号。师:把上面这些数据分成了几段?每段范围是10厘米一段,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生:段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在这里,3段比较合适。【设计意图:结合鼓号队队员买服装的现实生活情境,基于问题解决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身高、体重、性别等数据中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对较多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2.尝试统计,体验方法师:身高数据有了,分段标准也确定了,现在我们知道各种服装需要购买多少套吗?生:不能,要统计不同分段的人数。师:你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这些数据吗?生:尝试进行整理数据并汇报分段整理数据的结果。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都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可是统计结果不一样呢?生:分段整理时,可能是重复计算了,也可能遗漏了。师:观察分段整理的结果,要知道每段人数各有多少,你要数一遍“正”字的笔画数量,他要知道结果也要数一遍“正”字的笔画数量,我看还是要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