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黄金法则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会告诉求助者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初听到这句话时,说真的,我是有些震撼的,震撼于我们往往认为的常识、真理其实是那样的不合理。就像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怎么对别人,别人就应该怎样对我”或是“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而自己却并做不到“必须爱别人”。这其实是我们行事的反黄金法则,是错误的,是违反人际交往规则的。就是我们坚信这样是对的,所以人际关系中各种矛盾便出现了。。。。。。。朋友之间,由于反黄金法则,我们更加注重了利益交换的对等或索取。今天我为你办了事,你就欠了我一份人情,明天必须回报我,甚至比我给你的更多。这样所谓的友谊几乎成了成人世界的常态,我们忘记了孩童时单纯,甚至不求回报的义气,我们更注重的我们究竟可以从对方身上索取什么、得到什么!可是,即便付出与回报是平等的,你没有付出,尤其是没有真心的付出,又怎能得到回报。更不用说运用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于是,人与人之间实际成了物与物的交换关系,甚至是不依市场规则进行交换的关系。恋人之间,由于反黄金法则,我们用尽全身力气、用尽心思去爱对方,当付出了很多而没有得到所要的爱时,我们就变得歇斯底里。我们指责对方为什么我这样爱你,你却不爱我?我们指控对方的无情无义,看不到自己辛苦的付出和不被爱的痛苦。我们甚至开始报复,用尽一切办法折磨对方,想得到所谓的平等的爱⋯⋯回头想想,对方爱不爱自己,是我们本身能左右的吗?他(她)又要求我们这样为她(他)付出了吗?试想想,你难道没有被人喜欢过而你无论如何也无法喜欢别人的经历吗?如果是按照我们要求对方的原则,难道要自己去喜欢一个并不喜欢的人吗?如果爱,用心就好了,爱本身就是付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权要求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我们所想所愿去做,因为我们本身也是独立的,不是吗?夫妻之间,由于反黄金法则,我们常常听到夫妻不断的抱怨,每个人都认为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却得不到对方体贴和赞扬。是的,一个家需要家里每一个成员的付出,甚至为对方的牺牲,而每一个人也都在付出着并为了不同于个体的另一种生活做出了让步和牺牲。任何一方都希望得到认同、肯定、体贴甚至赞扬,可是,自己都从来没有赞扬过对方又凭何要求对方这样做呢?又或者,我们总是抱怨对方不够温柔,如果我们自己都是暴怒的老虎或狮子,又怎能让对方心平气和的温柔的对待自己。太多的问题都出在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太自我,都认为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应该体会到我的心情,应该明白我的心意。而事实上,在我们都无法体会别人的心情、心意时,在我们都无法做到与别人共情时,我们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呢?希望别人真诚的对你,希望别人爱你,希望别人体会到你的心情,从此刻起,“像你希望别人对你的那样对待别人”吧!相信真情就在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里最近学习了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有所收获:?有些人际关系法则看似简单平常,常常被人忽视,但它们却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获得事业成功的法宝。黄金法则: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迈克尔·奥康纳?黄金法则:?黄金法则出自基督教《圣经·新约》中的一段话:“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其实,这条法则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孔夫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金箴”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看,都是正确无疑的,而且几乎适用于一切条件和场合。作为一种个人价值的评判准则,“黄金法则”的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普通民众中获得了一致的认同。你无法统计出世上有多少事是在“黄金法则”的指导下完成的。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黄金法则”似乎难以解决纷繁复杂的所有的问题,夕阳西下的客观规律缓缓降落在它的头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毫无变通地遵照“黄金法则”行事——你喜欢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