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二江西靖安李庆陆【仙人指路】下面分两部分来介绍:一是古代诗歌专项鉴赏能力,二是古代诗歌分类鉴赏。专项鉴赏能力包括:划分朗读节奏、理解诗歌语言、把握内容要点、感悟诗歌意境、赏析艺术特色、比较诗歌异同、体验情感态度和畅谈自我感受;分类鉴赏包括:田园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即事感怀诗、咏古诗等。一、古代诗歌专项鉴赏能力1.划分朗读节奏如同音乐的旋律一样,一首古代诗歌之中总是时缓时急,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增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多次出现了划分古代诗歌朗读节奏的试题。例1.(四川省2005年中考题)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B.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剖析:划分诗句中的朗读节奏,其实就是朗读时停顿的时间很短暂(不换气)的地方。古代诗歌的朗读节奏是很有规律的。四言诗:一般是两字一顿,即××/××。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五言诗:一般有两种类型,即××/×/××与××/××/×。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七言诗:一般也有两种类型,即××/××/××/×与××/××/×/××。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词和曲的朗读节奏因词牌、曲牌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诗句的朗读节奏有时划分并不是唯一的。如: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既可以划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划为:谁家新燕/啄春泥。划分朗读节奏的原则是,不能出现读破句子,从而把诗句的意思搞错。划分朗读节奏的关键是平时要多读多背古代诗歌,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才不致于考场上“临时抱佛脚”。例1答案:B2.品析诗歌语言古代诗歌的语言最为凝练,可谓字字珠玑。在诗歌的语言上,我国的古人是最呕心沥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具体概述如下:(1)省略成分多,要靠体会诗意才能知道。(2)出于押韵或格律的需要,字词倒置现象常见。(3)诗词恰当地用典,使诗意丰富而篇幅短小。(4)诗词语言跳跃性大,只有把握诗人的思路,才能很好地理解诗意。(5)诗词语言在具体的用词上很活,唯其活,才能传神。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把“绿”这个形容词巧妙地当动词使用,一下子写活了江南的春色。(6)用字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强,能朗读,能歌咏。例2.(四川省2005年中考题)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问题: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例3.(广州市2005年中考题)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问题: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明理由。剖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既要善于欣赏诗人们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通过不断地解读、体味、剖析,领会诗人不同的语言风格。例2参考答案:一个“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