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农业局上半年生产工作总结与农业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总结汇编农业局上半年生产工作总结今年来,市农业局仔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荆州市委1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强化工作举措,扎实推动工作落实。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以钱养事”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项目建设顺利推动,内部管理不断加强。一、主要工作及特点(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1、两夏作物增产增收。今年两夏作物生产和上年相比,总体形势是“四增”,即夏粮面积增、油菜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①夏粮:种植面积2.6万亩、单产220公斤、总产5720吨,产值915.2万元。比上年面积增0.25万亩、单产增8公斤、总产增723吨,产值增115.7万元。其中小麦面积2万亩、单产226公斤、总产4520公斤,产值723.2万元。比上年面积增0.5万亩、单产增2公斤、总产增1160公斤,产值增185.6万元。②油菜:种植面积42.55万亩、单产142公斤、总产60421吨,产值19334万元。比去年面积增10.66万亩、单产增12.84公斤、总产增19360吨,产值增1297万元。③冬春蔬菜:面积6.4万亩、单产2400公斤、总产151200吨,产值24193万元。面积与去年持平,单产增70公斤、总产增4410吨,产值增705.6万元。夏粮、油菜、冬春蔬菜合计种植面积为51.55万亩,产值为44421.2万元。比上年种植面积增10.91万亩,产值增2167.2万元。2、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作物效益下滑,加上国家“重粮”政策拉动,主要农作物呈现“两增两减”趋势,特别是双季稻生产在沉寂多年后恢复性增长。“两增”即早稻、晚稻第1页共13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面积增:全市早稻种植面积10.6万亩,较上年增1.9万亩;估计晚稻面积11.3万亩,较上年增2.1万亩。“两减”即中稻、棉花面积减:中稻种植面积25.2万亩,较上年减3.7万亩;棉花播种面积15.2万亩,比去年减5.3万亩。3、农作物总播面增幅较大。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情况为:水果1.2万亩,与去年持平;西甜瓜2.4万亩,比去年增0.7万亩;大豆1.2万亩,比去年增0.9万亩;茶叶0.4万亩,与去年持平;蔬菜估计面积5.6万亩,与去年持平(全年播种面积为12万亩)。估计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4.65万亩,比去年增14.53万亩,增幅达13.2%。(二)科技推广深化扎实。1、广泛开展科技培训。2月12日组织乡镇农技中心的46名岗位服务人员进行了充电培训,并精选了12项有用技术汇编成册,将12项有用技术和8大样板分解到各乡镇办区。组建了农业有用科技普及专家服务团,分专业将12项技术分解到专家团成员,具体负责培训授课和指导实施,至目前,全市共培训农民8.6万人次家接收咨询1.2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7万份。同时,我们还深化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3月3日,荆州市农业局、荆州农科院联合有关部门到调关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并为农民朋友送去了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良种丰两优香一号。3月6日,荆州市农业局组织10名高级农艺师到石首对我市100名种植大户进行了专项农业科技培训。2、大力推动科技入户。一是狠抓科技示范户建设。我们将科技意识浓、种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培育成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和服务台帐,进行统一登记、统一挂牌、统一印发资料、统一技术培训,让每个科技示范户达到“五有”,即:有门牌、有资料袋、有科技小黑板、有服务台帐、有科技示范田。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20**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50户,带动全市10万个农户。二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在去年5000户“农信通”的基础上,今年再第2页共13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开通5000户,全市农信通用户达到1万户,截止5月底,已发送惠农政策、稻棉生产关键技术等信息5万余条。继续办好“农事直通车”专栏节目,每周播放2次,针对农情时事,由植保、土肥、特产、栽培等方面的专家轮流讲课,至目前已播15期。3、狠抓新技术应用推广。今年,着重狠抓了“七项”有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优质高产良种应用技术。水稻优质率达到95%,鄂杂棉系列达到90%以上,优质油菜达到95%以上。二是轻简化栽培技术。棉花示范推广裸苗移栽,水稻推广直播、抛栽、机插。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