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2.稳态:内环境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3.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4.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5.体液调节: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器官,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第一章细胞的生理功能1.跨膜信号传导:各种能量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异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其信息以一种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起靶细胞相应功能的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2.兴奋:指机体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的反应(宏观角度);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生物电角度)3.神经冲动:AP在神经纤维膜上传导开来,称为神经冲动4.静息电位(RP):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负外正。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70~-90mv)5.动作电位(AP):指活细胞受一定刺激后,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外两侧电位发生快速倒转和复原的过程。(20~40mv)6.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会诱发AP的发生,这一临界值叫阈电位。7.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再生性去极化,只在受刺激部位出现的一个较小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简称局部电位。8.极化状态: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70mv)9.去极化:极化现象减弱时的状态或过程。(-70~0mv)10.超极化:膜两侧的极化现象加剧时的状态或过程。(-70~-90mv)11.复极化:由去极化、反极化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30~-70mv)1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把刚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13.阈刺激:把刚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叫阈刺激。(阈下刺激和阈上刺激)14.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电位的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活动之间,存在的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15.突触: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16.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第二章血液1.红细胞沉降率:2.晶体渗透压:占总渗透压99.5%,由晶体物质和其他非电解质小分子组成,负责调节血细胞内外的水平衡。3.胶体渗透压:占总渗透压0.5%,由血浆蛋白构成(白蛋白),负责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量相对稳定(肝癌后期渗透压降低,发生水肿)。4.贫血:血液中RBC数目或Hb含量低于正常的现象。5.溶血:红细胞膜破裂,Hb释出的过程。一般衰老、细菌侵袭和中毒情况下,红细胞脆性增加。6.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7.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着聚合成团的过程。8.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着于损伤内皮部位的过程。9.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注意与血浆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10.血液凝固:指血液有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11.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能够自行阻止出血的功能12.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共有12个,表示法:ⅠⅡ…ⅪⅫ13内源性激活途径:完全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逐步激活FX而发生的凝血过程14.外源性激活途径:当组织损伤时,由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FⅢ)激活FX而发生的凝血过程15.纤溶: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第三章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指心室活动的周期。3.每搏输出量: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室收缩末期容量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又称心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5.期前收缩:在实验条件下,有效不应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