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的是与非不论是公民社会还是市民社会均译自英语“civilsociety”。civilsociety概念的复兴缘起于当代自由主义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市民社会的概念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的著作而再度风行,这掀起了20世纪西方理论界对市民社会讨论的第一次高潮。“葛兰西重新启用公民社会这一术语,将其描绘成独立政治活动的特定核心和反对专制统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第二次“市民社会”讨论的高潮出现在19**苏东剧变后,“市民社会”理论再度流行开来,并迅速转换为“公民社会”的概念,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不同用法和意义的公民社会概念已经变得十分复杂和时髦。一、市民社会还是公民社会。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西方的国家概念与civilsociety这一概念联系密切,甚至混合或同一,是指不同于自然状态的文明社会。即使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仍认为civilsociety是政治社会即国家。到了黑格尔那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为基础的civilsociety概念。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资源。综观马克思论述市民社会理论的著作,他主要在三重含义上使用过市民社会概念。一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市民社会,二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自主组织,三是泛指资产阶级社会。到了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继承者虽然赞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但却不赞成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于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思潮。一些左翼学者深感西方社会被国家机器和资本这两大力量所垄断,公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但他们不主张用革命推翻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主张在国家机器和资本之间给个人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来保障普通人的权利。他们把这个政府和资本之间的社会领域称之为civilsociety。在提倡civilsociety的人当中,有著名的左翼学者葛兰西和哈贝马斯。第1页共6页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虽然不主张革命,但其中所含的对抗和抵制的含义还是十分清晰的。从历史演变来看,civilsociety这个英文概念在西方社会有两个重要的演变。首先,civilsociety这个概念的外延大幅度缩小了,从泛指资本主义社会的概念缩小为社会中政府和资本的中间地带;其次,这个概念已经不是泛泛指称某个社会领域,而是具体指称社会中非政府、非资本的民间社会团体,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成为公民社会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公民社会的定义很多,比较典型的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给出的:“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的行动团体。理论上,其制度机构与政府、家庭和市场不同,但实际上,政府、公民社会、家庭和市场之间的界限是复杂、模糊的,并且是可商榷的。公民社会一般包括不同的场所、人物和组织机构,以及多种程度的正规性、自治性和权力结构。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之中。”其实,我国学界把civilsociety翻译为公民社会是值得商榷的。在当今国际社会,civilsociety早已不是一个用来指称整个社会性质的概念,而是政府和资本之间的社会组织。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把civilsociety翻译为公民社会也是有问题的。civil这个词在英文中的原意是指民间、民用,跟政府或军队相区别。society这个词在英文里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社团的意思。所以,这个概念翻译为中文就应该是民间社团。台湾地区把civilsociety译为民间社会似乎更为准确些。二、非盈利性和独立性是真的吗。由于公民社会理论是在政府公权力和资本私权力之间的中间地带生长出来,所以常常以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特点自居。所谓非政府性,是指这些组织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它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也不隶属于政府。所谓非营利性,是指这些组织并非企业,也不以盈利为目标。从表面上看,西方国家的民间社团是以政府和资本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来维护公众的个人权益。但是,由于政府和资本的强大力量,西方社会的民第2页共6页间社团很难成为一种真正独立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