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2、能说出两首诗体现的美妙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学时安排一学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有关资料,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典型。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整顿成百字以内的介绍。学生讲话,补充。教师总结有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诵一遍。请一位学生朗诵全诗,再由其它学生纠正字音、停止上的错误。齐读全诗。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讲话,交流讨论成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必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诵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诵比赛,学生评委评论与否读出感情,应当读出如何的感情,应当如何读才干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它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学生小组讨论,代表讲话。教师总结。背诵全诗。三、自读《蒹葭》根据四读《关雎》的办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课后作业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种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附录资料:《关雎》《蒹葭》比较赏析《蒹葭》是《诗经》中体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能够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体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体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但愿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种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含有“起情”的作用。由于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种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愉快;可很快,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觉得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波折的路,却仍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种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懂得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这首诗能够看作是一位男子写给她心中思慕的女子的情诗。他的本意是要对这位姑娘说:“美丽善良的姑娘啊,你正是我渴求的好伴侣。”可是他先说的却是:“可爱的水鸟发出‘关关’的鸣叫声,双双站立在河洲之上。”这种写作方式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