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构造的重要构成部分。2.经络系统的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的分布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2)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下列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3)躯干部的分布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细目三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效(1)亲密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系全部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系全部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除任、督直接参加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它奇经还含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效。(3)与某些脏腑关系亲密奇经八脉即使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亲密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互相沟通。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督脉(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围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2)基本机能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与脑、髓和肾的机能有关。任脉(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围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2)基本功效任,有担任、妊养之义,故又通“妊”。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含有调节月经,增进女子生殖功效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冲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围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2)基本功效冲,有“要冲”的含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有“血海”之称。带脉(1)循行部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