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的放手中发挥指导的作用曾宝俊我们都知道,在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恰到好处: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指导过早、过多,学生得不到锻炼;指导帮助过迟、过少,学生会绝望放弃。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因教师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可能使学生丧失了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有时因教师介入过晚,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有时教师的指导根本不必要或不应该,常常因自己强加的指导而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而有时又因教师的指导不够充分,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那么,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好一个恰到好处的“度”呢?本文借助《学记》中的三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具体的案例来阐述科学探究中教师指导应该遵循的原则。一、道而弗牵【案例1】《摆的研究》教学片段A教学师:10秒钟内,为什么摆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摆动的次数不一样跟哪些因素有关?你怎么想这个问题?你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生:我觉得跟物体的重量和把它抬高的高度有关。生:和物体重量有关系。生:我觉得跟物体的重量、绳子的长短,还有把它抬高的高度都有关。师:一个摆由两部分组成。大家说的重量,指钩码,有一个名称叫摆锤,这根线叫摆线(板书:摆锤、摆线),刚才一位同学说摆动的快慢与摆锤、摆线、摆的幅度有关。摆的幅度,这个问题咱们今天不研究。那么摆的速度是不是与摆锤、摆线这两个因素都有关?还是只与其中的一个有关?今天咱们就研究这个问题。你认为与摆锤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你认为与摆线有关,你又准备怎样实验?你认为与摆锤、摆线都有关,你又将怎样实验?我建议大家想想,想好了再说。生:与摆线有关。师:你认为与摆线有关,那怎样做?是不是把线搞长一点?生:嗯。师:再怎么样呢?是不是再把线搞短一点?生:嗯。师:还有什么想法吗?生:和摆锤有关。师:你准备怎么做呢?是不是要准备3个钩码,第一次挂1个,第二次挂2个,第三次全挂上。生:嗯。师:你把准备做的过程说一下。生:先把线搞长,再抬起来,计时,到10秒钟,像刚才那样做,记下长线时摆了多少次;然后再把线绕木棍转几圈把线变短,再放一样的钩码,抬的高度一样,也是10秒钟,看是不是摆的次数一样。和摆锤有关可以这样做,先把钩码挂一个,抬到同一个高度,10秒钟内,记下次数,分别再挂2个、3个钩码,同样的时间看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一样的。师:他说得真好,很严密。他还加了一个对实验很严密的条件,每次抬高的角度必须一样,因为今天咱们不研究这个,所以每次的角度要一样,说得真不错。B教学师:同学们,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没有关系,该怎样做?生:做实验。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一下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吗?生:一个球是实心的,一个球是空心的,这样就能比出轻重。师:实验时要用一个轻摆锤和一个重摆锤比较。那么,摆线这个条件有变化吗?生:没有。师:实验中只有摆锤轻重这一条件是不同的,摆线不变。既然摆线是不变的,我们就还用桌上的红线摆。你能想办法改变一下你们组这个摆摆锤的轻重吗?生:桌上黄颜色的摆里面有橡皮泥,它就重一些。师:你桌上红颜色的摆没有橡皮泥,就轻一些。你有办法吗?生:把橡皮泥放到球里去就行了。师:有的组球里已经有橡皮泥了,已经很重了,怎么办?生:我们把另一个摆挂上去。师:注意,我们就用这一个摆,因为摆线是不变的。生:我们把球里橡皮泥取出来,就轻了。师:设计得好。请各组改变一下你们组摆锤的轻重。(各组学生动手操作。)师:还是这个摆,摆线长短没变,只是轻重和刚才不同了,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实验两次,每次l0秒。实验后,你的摆锤减轻了就记录在表二轻的一栏,重了就记在重的一栏。(学生操作。)师:两次实验结果和原来摆动的次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生:我们组摆锤重了,比原来慢了。生:我们组这次实验和上次实验是一样的。生:我们组也是一样的。师:有哪些组是一样的?(7个组举手。)师:这就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板书:无关)。C教学(学生分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