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先秦诗歌之《诗经》教学目标:1、《诗经》文学常识介绍;2、《诗经》的表现手法;3、《硕人》、《采薇》、《子衿》的作品赏析。教学重点:1、理解赋比兴手法的含义;2、掌握《硕人》、《采薇》、《子衿》字词及情感。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导入语:《诗经》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着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长达500年岁月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言辞质朴、淡雅,艺术形象清纯简约,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貌一、成书及篇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所整理过的书称为“经”,才确定《诗经》的名称。《诗经》产生的地域,约在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一带的地方。在漫长的岁月中,广阔的地域里,产生了这么多诗篇,是谁、又是怎样把它们搜集、编订成为一本诗集的呢?根据古代文献,说周代设有采诗的专官,官名叫做“行人”或“酋人”,到民间去采诗。二、《诗经》的收集及流传:一)关于收集:1、“王官采诗说”:政府出面收集诗歌。《汉书·食货志》:周代设有采诗的官员—“行人”或“酋人”,农忙的时候在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查阅,目的是了解民情。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春秋时代,诸侯之间交际频繁,通常外交家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加强外交辞令,常常引用诗歌的章句,来表达本国或自己的态度和希望,使其语言含蓄婉转而又生动,这就形成了当时上层人物学诗得风气。周诗可能在春秋士大夫赋诗言志的普遍要求下,乐工不断的加工配乐,逐渐集结为一本教科书。2、“孔子删诗说”:遭到普遍怀疑,汉代认为孔子删定《诗经》,但在孔子时代已有与今天流传的《诗经》版本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左转》中所引用的95%的诗篇都见于《诗经》,可见春秋时期,《诗经》已有固定的教本了。3、“献诗说”:《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诗经》就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二)关于流传:“三家诗”、“四家诗”1、“三家诗”:(已失传)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秦火以后,汉代有3家诗歌:齐诗——齐人辕固所传;鲁诗——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燕人韩婴所传。2、“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毛诗”——西汉毛公(毛亨、毛苌)所创立的学派。(今天所学诗源自毛诗)三、《诗经》的分类: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作品可分为风、雅、颂三类:宋代史学家郑樵——《六经奥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1、风:声调,比如《郑风》就是郑国的调儿,《齐风》就是齐国的调儿,是用地方乐调歌唱的诗歌。好像现在的昆腔、绍兴调一样,带有地方色彩的声调。2、雅,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天子之乐。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3、颂,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之义。颂不但配合乐器,用皇家声调歌唱,而且带有舞蹈、扮演的艺术。例如:《周颂维清》是周成王歌颂文王之德的。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自从开始出师祭天,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四、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1、赋:叙述和描写。《诗经》运用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叙述、描绘,也可以是设问、对话。(比兴以外的手法都称之为赋)“赋的艺术特征,在于不借助于比兴,而对事物的形貌、人物的神态、心理和感情,做直接而形象地描绘和书写”。《子衿》赏析:女子恋爱生活的直接反映《郑风·子衿》一诗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女子因男方不能如约而来时急得焦躁不堪的心情。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