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初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见老诗人顾况,顾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读到“野火”联时,不由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大加引荐。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卖炭翁⑴•苦宫市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导学:•1、请用2分钟时间认真阅读导学提纲中基础感知部分,认真勾画,这里很重要。•2、给你13分钟,认真阅读文章,填写探究未知部分,有疑惑的地方请记录下来,一定要抓紧时间。•3、相信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发言,小组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思(15分钟)•要求:•1、按照导学提纲,阅读文本,完成导学提纲中出示的问题,并把发现的疑惑记录下来。•2、不交流,不提问,埋头动笔勾画圈点。•3、抓紧时间,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重点画出,一会儿在讨论环节中解决。要求:1、通过两两合作,解决导学提纲中探究未知部分。(提示:可以一问一答,我说你记)2、深入学习部分,展开小组讨论,在组长安排下分层讨论或全组一起讨论。(要求:主动质疑,寻求帮助;积极参与,善于倾听)3、组长合理把控好时间,并注意记录其他同学的闪光点(新思路、新方法)议(7分钟)要求:1、使用专业术语,普通话准确简练地表达内容;2、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3、别人展示时,其他人注意倾听,吸取精华,挑出错误。4、学生竞相展示时,须使用规范切入语,如“我展示”、“我补充”、“我质疑”、“我纠错”。展评五、理解词句意义1、明年秋明年:第二年。2、铮铮然铮铮:形容声音响亮清脆3、委身为贾人妇委:托,交付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官5、因为长句因:于是。为:写,创作。6、凡六百一十六言凡:共。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2、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一、江头送客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有什么作用?明确:1、枫叶荻花瑟瑟,渲染离别时的萧瑟愁绪。2、在全文开头,奠定全诗悲怨哀凄的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有什么作用?明确: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烘托出送别客人时的感伤孤寂之情。用一句话概括第一自然段意思•浔阳江边闻琵琶检第一曲第一曲第一曲第一曲音乐特点意象表现手法悲凉、伤感悲凉、伤感琵琶女:排遣孤寂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忘归、不发)萧瑟、凄凉的景物以人衬声以景托声方法:(以人衬声、以景托声)间接描写、虚写诗人、客人:(离愁、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