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咏怀古迹(其三)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2)掌握诗中所用技巧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抓住诗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探究诗歌主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美读诗文美读诗文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自由朗读昭君有何怨恨?为什么怨恨?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讨论: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及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对皇帝昏庸的怨恨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形是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画图形是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五更哀怨曲五更哀怨曲》》王昭君王昭君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诗人咏叹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讨论: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触怒唐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作者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社会仍然动荡不安,战争也接连不断,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漂泊西南,有家难归。通过诗人咏叹王昭君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故乡难回的深沉怨恨。主旨主旨诗人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深沉怨恨。佳句赏析佳句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首诗写的是昭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的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有何用是什么?有何用意?意?不是。写的是景不是。写的是景。“群山万壑赴荆。“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是一副雄伟的图景。山是门”,这是一副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借高山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坚强借高山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坚强的性格。的性格。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大家认为用得大家认为用得最好的字是哪最好的字是哪个一个?个一个?““赴赴””字用得好。字用得好。山是群山起伏,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不息,直赴荆门。。““赴赴””本是一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拟人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又有变幻之姿。。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把下面两首诗做一下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和亲功绩赞美内心怨恨同情任凭地老天荒,山高水长,提起王昭君的一曲琵琶定会让世人浮想联翩,久久思量。请同学欣赏《琵琶语》,再次体会昭君与杜甫共同的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作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飘泊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