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以人为本。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人二[仁]思想主张:“仁”的学说孔子的思想(一)仁者爱人1、仁的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2、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①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或者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意识到自我的道德约束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孔子希望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礼”“克己复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克己复礼”体现了保守的一面“礼”的思想①含义:②地位: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制度、准则,“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德治”)方法——克己复礼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等级秩序。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③评价:●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二)克己复礼•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克就是战胜的意思,“克己”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复礼”就是回归于“礼”,能“克己”自然就复礼了。•“复礼”运用到家庭关系中,就是要维护西周“亲亲”的宗法制度。孔子礼思想的实质,就是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区别,形成各种名分,按照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藉以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所有的人都按照礼治规定,等差有序,贵贱有等,各处其位,各奉其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遵循礼的角色规范,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即辨贵贱、明亲疏、别父子、识远近、知上下、使之长幼有序,做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最初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礼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的礼是人类最一般的礼,人类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我们人与人之间平常交往中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见到老人,要表现一种尊老的礼,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要向老人让座,这是一种礼。见到残疾人的时候或者见到病人的时候,应该要对病人表现出一种关心,从神态上、从语言上、从行为上,表现出对病人的一种爱护、关心,这些都是礼。•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孔子这个思想提倡礼,注重人际交往之间基本的准则。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非常大。所以现在世界称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西方人看我们中华民族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孔子)这个对我们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