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四大香严寺山西柳林数第一山西柳林香严寺柳林香严寺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城东北隅的小山岗上。又称香严院,俗称鸽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距今有1368年的历史。大唐贞元(公元785-805)年间,德宗李适赦赐“香严寺”匾额,高悬寺门,彰显皇家威严。提高了该寺的知名度,名声远播。现存宋、金、元、明、清五朝建筑,占地7380平方米。寺内共有殿宇五院十三殿,其代表建筑为“一金七元”八个殿宇,是少有的多朝代庙宇,其中殿内保存完好的金代砖雕、屋面造型独特的黑釉琉璃,属珍贵文物,被有关文物专家称赞为“国内罕见"古建筑群体。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毗卢殿、十王殿、伽蓝殿、东西配殿等七座建筑为元代所建。余皆明代所建。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临崖,由东西向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东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为钟、鼓楼、十王殿、崇宁殿、伽蓝殿、随喜殿。西院中轴线上依次为藏经殿、后佛殿、玄天殿;两侧为膳房、僧房等。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立于高4米的双重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式的。檐下斗五铺作双下昂,殿内后檐减去金柱两根,四椽的前端分置于内额与丁梁上,梁架结构规整,为四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为典型宋金规制。殿内有一百零八块元代砖雕砌筑而成的长三十二米的佛龛台,雕刻有龙凤、人物、花鸟等各种图案,其雕刻技艺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砖雕艺术珍品。毗卢殿坐落在高大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明间、次间辟隔扇门,稍间置直棂窗。殿内柱网布局采用减柱造,扩大了室内空间。檐下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为草做法,为元代特征。藏经殿为西院主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玄天殿为二层砖木构建筑,下层为三孔窑洞,上层为木构阁楼,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悬山筒板瓦顶,前檐为廊,周设栏板、望柱,殿内存佛像5尊。与建筑同期,均为明代作品。香严寺内集金、元、明三个朝代建筑为一体,建筑特征有着明显的对比性。尤为珍贵的是寺内建筑的琉璃饰件,特别是四座大殿的黑釉琉璃,无论是色泽、还是烧造工艺,均堪称一绝。寺内存元碑2通,明碑3通,清碑6通,民国碑l通,经幢1座。令人称奇的是香严寺三件宝,即风磨铜佛、铁杆蒿梁、山门鸽子。风磨铜佛高约一米,存于正殿,生锈后搬于院内,一经风吹即复旧如初。据说是明代柳林青龙村金火匠张济父子铸造,民国年间丢失。铁杆蒿梁,横放于大雄宝殿梁间,约有碗口粗,长约三丈,这一原始森林中生成的奇蒿,为稀世珍宝,可惜于文革期间被某领导以权吞占,割制了木箱,留下了千古骂名。相传,唐代尉迟恭监造完香严寺之后,到锄沟山上打猎,发现铁杆蒿树,砍回后,刨的溜光圆滑,命工匠安放于大殿梁左右,作为镇寺之宝。过去山门上安有鸽子一对,白天看鸽子形象逼真,月夜看,双鸽倒影于清河水中,好象在河饮水。关于鸽子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唐朝时,南山寺和尚友云潜心念佛,修成正果,丢下一双破鞋,弟子嫌那烂鞋碍眼,把鞋扔到寺坡,谁知破鞋刚一脱手即变为一对鸽子,在香严寺安了家,后被南方窃宝人盗走。前人曾留下“寻将瓦下浑无迹,相闻楼前却有声”的绝句。其实,鸽子与佛教有一段渊源。在佛经中有许多关于鸽子的记载。<贤愚经>卷一「梵天请法六事品」中,有一些的记载佛陀释迦牟尼在生前多次转世中种种善业功得的”本生”故事。其中有一个本生故事说;有一只老鹰在追逐一羽鸽子,而当时那羽鸽子已无处可逃,就一头扑倒在萨婆王的脚下。萨婆王舍身救鸽,此事感动天帝。相传,右印度大国阎浮提的国王名叫尸毗,是个心地善良、治国有方的贤德君主。一天,他理完朝政,坐在凉亭休息。突然,飞来一只雪白的鸽子惊慌失措地大叫:“救命呀!救命呀!’一只凶狠的老鹰在后面紧紧追赶。尸毗王忙将飞来的白鸽放进怀中,眨眼工夫,老鹰也飞到了眼前,瞪着血红的双眼说:“快把鸽子交出来,我现在饥饿难忍!”“那不行。”尸毗王说,“我曾发过誓愿,要普度一切生灵。鸽子求救于我,岂能让你活活吃掉?“说得好听!”老鹰恶狠狠他说:“你既爱惜一切生灵,为啥只救鸽子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