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妙语雅思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目标定位】□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鲁迅、弗罗姆、蒙田等作家、学者的著作及思想。2.理解、把握议论文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认识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证明观点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和使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即在议论文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领悟议论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准确、概括、鲜明、生动的议论文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每篇文章论证或阐释的思想和观点;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观念;读懂爱的哲理和艺术;培养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文本提要】1.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阐述了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虽然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饱含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因为70年以来,被这篇战斗檄文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冒出来。这篇课文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也值得大家好好学习。2.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文章。它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是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西方思维方式,他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可以让大家开阔眼界,活跃思维。3.《短文三篇》中《热爱生命》一文,是典型的随笔。它是一段哲人语录,朴素而又深刻。它告诉读者,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人们如果能够充分地享受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就不会留意死亡的降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只是几个片段,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这几个片段大致有序,并且它的含义深刻而丰富,足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它告诉人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人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比能置他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能囊括吞没人的宇宙。道德的原则要求人“努力好好地思想”。《信条》看似浅显或绝对,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牢记并实践了在幼儿园就学过的那些信条。这篇课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高高兴兴地去实践。【学法指津】三篇课文虽都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但因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作者不同、国别不同,写作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应根据各篇文章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学习方法。1.《拿来主义》一文可从理解作者的思路入手,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论点。同时要注意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运用对比和反衬;三是卓越的讽刺和幽默。另外还要联系时代背景,注重“知人论世”。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是用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行文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采取分析语句难点、理解关键句等方式,然后再整体理解课文。同时可以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理解的父母的爱的感受理解文章反映的思想感情。3.《短文三篇》可参照上一条学习,重在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学习文化论著类文章,要注意“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要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蹉,共同提高”。所以,学习这几篇课文,还要注意根据上述精神,注重反思和探究。第8课拿来主义□鲁迅知识与能力学习鲁迅先生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过程与方法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表达主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比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