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后进生问题进行了形成原因及转化的探讨。文章首先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剖析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然后就后进生能否转化的问题,运用了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探讨,由此肯定了后进生的转化是可能的,接着,本文就后进生转化的工作对策分析和探讨。关键词:小学生;后进生;转化;策略小学是学生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他们将来学习以及就业都起到基础性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小学生都能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因为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如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等,不少小学生成为“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学习上步履维艰,不能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知识基础,严重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就业,因此,挖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何为后进生?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后进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的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而班级里真正让老师头疼的后进生大部分也正属于多方面的情况。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究其根本,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1(一)客观原因1.学校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育为了升学,因此就要进行不断的分类、淘汰,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信心;其次,是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同,致使那些需要时间长的学生,不能到达教学目标要求,时间久而久之便沦为后进生;再加上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对学生估价往往脱离学生真实情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或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方法简单,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或过分讨好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或对学生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过分偏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等。由此产生叛逆心理,进而成为后进生。2.家庭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说后进生的家长是教不得法,娇严失当。有的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子女,视他(她)们为掌上明珠,把他(她)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长粗暴无知,对子女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或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使子女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有的家长就把责任推卸给学校,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等。3.社会方面的原因。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许多父母外出务工,小孩被放在爷爷或外公家,而他们精力有限,家教观念薄弱,只是一味的关爱孩子,只是这些孩子依赖性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刻苦学习,怕用功夫,学习目的不明确。同时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容易产生叛逆行为。(二)主观原因2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自身的原因也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有心理障碍方面的原因,也有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原因。1.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是学生的正常的需要,兴趣与责任感是求知的动力,学习生活中兴趣的满足和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是学生保持强烈求知欲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使我们认识到,求知欲表现在学生身上,而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的施教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求知欲的强弱。一般来说,学生年龄越小越明显。2.道德无知,是非模糊,自尊心强而性格敏感容易流于自卑,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做事情往往会半途而废。在生活中,会禁不起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