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法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学会加法的验算方法,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3.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4.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5.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单元教材分析: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我们知道,笔算整数加法有三条基本规则,即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而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内容很适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那么,该怎样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呢?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让学生产生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愿望。如,教学第32页的例题,根据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出算式后,可以明确任务、提出期望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同学们能自己计算出结果吗?想不想试一试?第二,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计算过程。如,学生用竖式计算143+126后,可以追问:你是怎样列竖式的?先把哪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你是怎么知道可以这样做的?又如,学生用竖式计算85+143后,可以追问:加数的百位上明明是“1”,和的百位上为什么是“2”?第三,通过分析计算错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教学第32页的不进位加后,可以提供一些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的错误竖式,让学生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列竖式时要把数位对齐。又如,教学第34页的进位加后,可以提供一些计算时忘记进位的例子,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从而强化“满十进一”的自觉意识。第四,通过组织不同计算方法的交流,启发学生在交流中优化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时,可以分着列竖式,可以连着例竖式,也可以列一道竖式。比较而言,列一道竖式计算要简便一些但怎样才能使学生想到列一道竖式计算,并愿意自觉选择这种算法呢?有效的方法便是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感受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优劣,在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又如,在用一道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时,可以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次序把每个数位上的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每个数位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数相加,再加上这个数位上的另一个数。教学时,也要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后一种算法的简便并自觉选择这一算法。2.要重视学生验算意识的培养。本单元教材首次明确要求学生在笔算加法后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加法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把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次,看两次加得的结果是否相同;二是根据减法是加法逆运算的关系,把所得的和减去它的一个加数,看得到的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考虑到与三位数加法相应的减法还未学习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用第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学时,着重应抓好以下两个教学环节。第一,要让学生感受到验算是有必要的。要利用学生关注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心理,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验算;要介绍通过验算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体会验算的价值;要教育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第二,要允许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可以按题目的要求,交换加数位置,重新列竖式计算;可以在原来的竖式上重新算一遍;也可以用估算进行粗略的验算。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验算方法不断增强自觉验算的意识。3.要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本单元教材安排的加法估算,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估算得数大约是多少。如,第40页第2题,估计哪两个数相加的和接近500、接近600或接近700。二是估算得数最多是多少。如,第40页第4题,判断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就是要估算每题的结果最多是多少。三是估算得数最少是多少。如,第40页的第5题,判断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就是要估算每题的结果最小是多少。教学时,着重应注意两点。第一,要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